Page 440 - 钱塘年鉴(2022)
P. 440
QIANTANG YEARBOOK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着眼于融入长三角一 上了发展要素瓶颈期。另一边,2015 年 1 月,大江东
体化发展,钱塘新区打通交通经脉、设置六大新产业 正式实体化运作,它奋起直追,产业项目建设号角响
平台、打造人才特区、筹建钱塘科学城,全力打造长 彻大地,“高效”逐渐成了发展主要诉求。
三角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行政区的设立,无疑将 通则达。随着钱塘新区的设立,产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发挥新区“通沪达甬、联嘉绍”的区位优势”, 城市有机更新、空间“腾笼换鸟”等众多理念的碰撞
让产业集聚力进一步提升,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高质 让两区得以实现“互补式发展”,不仅破解了空间难
量发展新增长极。… 题,激发“1+1>2”的倍加效应,带动了区域产业转
—原文刊载于 2022 年 5 月 10 日《钱塘新区报·专题》 型升级,站在长三角、大湾区,实现更高起点、更高
层次的发展。在刚刚过去的 2020 年,钱塘新区取得
观之江争流,凭“三牛”弄潮
了GDP达 1095.7 亿元的成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徐红燕
背景下同比 2019 年增长 2.7%,两区合并后的钱塘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杭 区经济不仅表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高质量发展特征
州最东边的钱塘江两岸的激荡之声从未停歇。围垦 也愈加明显。
造陆,先辈们用手和肩缔造了“人类造地史上的奇 与此同时,亚运轮滑馆、金沙湖大剧院等“城市
迹”;奋进高质量,新时代“围垦人”又以卓越的才 名片”雏形已现,文体中心、杭州地铁 7 号线、8 号
智奏响变革最强音。多番蜕变,钱江两岸的围垦地 线及艮山东路过江隧道等基建配套或已惊艳亮相,或
携手成区,是奋斗的成果,更是对耕耘者们最大的 是蓄势待发。可以窥见,一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
认可。 民幸福感日益提升的郊区新城,正在冉冉升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半个多世纪 作为新区发展和钱塘区成立的见证者,袁先生对
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和精神文化底蕴,以“孺子牛、拓 于发生在自家门口的变化更加满意—计划于今年通
荒牛、老黄牛”精神为人生信仰的“拓荒者”更是将 车的地铁 8 号线修到了三联村北,地铁自桥头堡站越
其书写成钱塘篇章最生动的前言。 江而过;钱塘绿道修到了钱江东畔,原有的江堤上设
置了慢行道和骑行道;河庄添上了两个商业综合体,
区划之变:从“一桥两区”到“一江新城”
衣食游购娱一应俱全。“没想到建在茫茫围垦滩地上
“早些年,从大江东到下沙得绕远路,走下沙大 的三联村,也能有这样的发展变化。”袁先生表示,
桥,来回一趟就要三四个小时。”家住河庄街道三联 随着交通更加通达、环境更加舒适、生活更加优质,
村的袁先生今年 45 岁,自 2000 年开始就在下沙工 自己对于“钱塘新区”四个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愈
作。虽然工厂就在江边,与三联村“隔江相望”,但 发强烈了。
他每个月只能回家一两趟。随着 2008 年江东大桥通
时代之进:从“大围垦”到“大创业”
车,他亲眼见证了从过江数个小时到十几分钟的巨
变,也加入了“过江一族”队伍,在工作日往返两 从浙江理工大学里一方租赁的实验台起步,到如
片区。 今拥有一支 200 多人团队,领业医药已发展成为中国
“以前,钱塘江的西边是下沙,东边是大江东, 固态制药技术的第一品牌。聚焦杭州医药港,类似领
上班就是出远门。现在都是钱塘区了,往返都像在家 业医药的数百家企业撑起了新区医药产业“万亩千
附近似的!”袁先生朴素的言语里尽是欣喜。 亿”大平台建设的底气;放眼钱塘,数千家“领业医
白驹过隙,曾经如同“楚河汉界”般横亘于下沙 药们”又掀起了钱塘江两岸最澎湃的“创业”浪潮。
与大江东之间的钱塘江,在今日竟成了沟通东西两 一个甲子,新区这方土地就经历了从“大围垦”到
岸“拥江发展”的地理和精神纽带,而江东大桥也成 “大创业”的时代之进,江水静静流淌,潮起潮落之
了飞架两岸的一把“连心锁”,将两个片区的命运紧 间,“围垦精神”也有了更深的内涵。
密连接在了一起。从曾经的“一桥连两区”到现在的 “熟悉又陌生。”参加过大围垦、农业种植,做过
“一江穿新城”,新区面貌的日新月异仿佛成为了“变 老师的姚坚定是名副其实的钱塘“土著”。上个世纪
则通”的最佳诠释— 50 年代以前,江水为两岸提供了生存资料,也带来了
1993 年 4 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 洪涝灾患。怎么办?钱塘江儿女跟自然开战。”江堤
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下沙逐渐成为了各地学子纷 上‘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人流和‘不知疲倦,倔
至沓来、头部企业遍地开花的活力都市,却也逐渐遇 强不屈’的精气神,让人刻骨铭心。”后来,滩涂变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