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4 - 路桥年鉴2022
P. 194

路桥年鉴

               一年(1654)铸铜钟一口。20 世纪 80 年代新建天王殿、                 字架传统作法,工艺简朴,具有防雨功能,是古时商贾
               地藏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和桂花亭,改建原山门为                        小憩之所,据传此处系鱼行旧址。
               五楹药王殿,占地面积 7000 平方米,现为宗教开放场所。
                                                                  D1 盘山摩崖石刻〔桐屿街道上山童村·明代〕 位
                   C4 海神庙 〔横街镇马潘村·明代〕 亦称树下庙,                   于永宁山东南支脉东盘山 200 多米高的峭壁上,此山连
               始建年不洋。两厢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扩建,大                      绵起伏,又名五马回槽,环境幽雅。嘉靖二十三年(1544)
               殿曾于嘉庆元年(1796)重修。坐东朝西,总面积 1050                   秋九月甲子刻。题额楷书《东盘摩崖自铭》。一行 6 字,
               平方米。大殿有 3 间,通面宽 10.8 米,通进深 5.2 米。               正文六行 28 句,字径 0.85 厘米,计 112 字。落款“嘉
               歇山顶,抬梁式口字形木石结构。建筑面积 166.6 平方                    靖二十有三年(1544)秋九月甲子,久庵居士黄绾识”
               米。柱凿纵槽,紧嵌石板为壁,四周不设木料,具有沿                        二行 19 字,共计 137 字。字径 0.8 厘米。黄绾(1480—
               海防潮建筑特色,是讨海渔民小憩之所,俗称下海殿。                        1554),字宗贤,号石龙,久庵。明嘉靖十八年(1539)
               内存乾隆二十二年“砌路碑”一通,载民众助银为沿海                        任礼部尚书。《墓自铭》意在“千秋功罪,历史评说。”
               造路事。
                                                                  D2 石马两骑〔桐屿街道上山童村·明代〕 身长
                   C5 龙泉宫〔横街镇杨桥村·清代〕 始建于清雍                     各 1.91 米,高 1.10 米,宽 0.50 米。背雕马鞍、马缰盘
               正元年(1723)。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1200 平方米,现                  置鞍上,左右各饰马蹬,雕刻线条娴熟流畅,工艺精湛。
               存三进,大殿七间,通面宽 20 米,通进深 12.2 米。歇                  另存石虎一对,各长 1 米,宽 0.3 米。上述石件均存民
               山顶。山门前为路廊、茶亭,廊下存木、石长凳 4 条。                      主村六份机耕路旁。
               山门后存九脊戏台一座,四石柱刻有清乾隆进士戚学标
               撰草书楹联:“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或今或古谁知                          D3 普福五塔〔桐屿街道埠头堂村普福寺·唐代〕
               着眼好排场。”楷书联:“龙笛间鸾笙和平静听,泉光共                       原普福寺已毁,改建的山门前尚存普福五塔,一字形排
               山翠点缀歌筵。”两厢吊楼和二进大殿为观众厅。宫内尚                       列。底置高 0.76 米须弥座,下承三迭鼓形塔体,饰如意
               存一明代荷花图案碑座;雍正元年(1723)史碑一通;                      云纹、莲瓣,下琢变形仰莲。三迭鼓分别高 0.54 米、0.57
               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匾一方。内塑吕四娘像。                        米、0.65 米。塔身并刻金刚、韦陀、祥鸟、瑞兽。顶如
                                                               佛焰,葫芦形。上覆仿瓦楞屋面,通高 3 米。《黄岩县志·寺
                   C6  宾兴祠〔路桥街道牌前居·清代〕(宾兴,指                    观·塔》载:“普福五塔,唐开元间建”。大悲殿前柱上
               清代民间助学助考之建制。祠,指办事地点。) 始建于                       嵌有楹联,高 4.6 米,八梭边宽 0.3 米。上刻“佛出西天,
               清同治十年(1871),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坐西                   丈六金身腾汉室;法流东域,五千玉轴献唐朝”。清《光
               朝东,占地面积 560 平方米。一字形硬山顶。存二层楼                     绪黄岩县志》载:万历十九年(1591),临海秦鸣雷题。
               七楹,平屋二架,楼上置有谷仓。翼头间门前架一木梯                        秦鸣雷: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上楼,经各门前为通道,外设有备风窗。
                                                                  D20  共和岩画〔桐屿街道共和村·先秦〕               岩画
                   C7 郏家里古民居〔路桥街道下里居·清代〕 郏                     位于桐屿街道共和村茅草山南麓小山坡约 10 米高处峭
               家里,亦称三透里。坐东朝西,三进四幢,四合院式组                        壁上,主块画面位北朝南,高 2 米、宽 4.8 米,保存基
               合,现存平房、楼房 48 间。穿斗式抬梁式混合木结构。                     本完整,画面为青苔遮掩,隐约可见的有戉形、人形、
               宽 36.2 米,进深 86 米,占地面积 3113 平方米。廊下月              飞禽走兽、钱纹、太阳或八卦纹等图案,尤其是形似编
               梁、斗拱等雕刻花草、鱼虫及人物故事等图案,形象逼                        钟的“戉”形图案,它既是古越先民野蛮好斗的标志,
               真,格子窗遍嵌福、禄、寿等木像生,雕刻工艺精湛,                        亦是“斧”“钺”之先祖,可见其年代之久远。整个画面
               保存完整。                                           的图案均用单刀凿刻法,顿挫呆板,线条不规则,从其
                                                               使用工具、构图内容及风格上来看,晚不过秦汉至南朝
                   C8 卷洞桥〔金清镇卷桥村卷桥街·清代〕 三孔                     时期,但画面左侧似“秦”或“泰”字形楷书图案和右
               弧形石拱桥。题额为“下梁大桥”,重建于清嘉庆十三年                       侧“王”字图案,是用双刀刻划而成,且复刻在画面上,
               (1808)。东西走向,横跨金清港三才泾口,全长 31.7                   似乎后人所为,破坏了崖画的整体布局。
               米,宽 4.57 米,净跨 22 米,矢高 5.8 米。拱券用条石纵
                                                                  从整个画面的图像来看,意在古越先民用以表述某
               横结合分节并列砌筑。北面二石柱刻“半顷银涛回砥柱,                       种事物或思想的特殊语言,例如画中的禽、兽、人形、
               一弓虹彩锁安澜”。南面二石柱字迹漫漶不清。桥面两端                       戉、太阳、钱纹等,都有其各自的寓意。特别是“戉”
               各设踏跺 19 级。两侧设望柱和栏板,柱头雕刻仰覆莲或                     形图案,若解读其与越族关系能成立,则对研究越民族
               狮头,栏板雕花卉。两端原有桥亭,现仅存东桥亭柱,                        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科学证据。也许与周边出土的文物
               石柱上刻“不比离亭歌折柳,可如司马快题桥”楹联。                        和遗址有某种牵连关系,如 2001 年 4 月在梅屿顶端发现
                                                               的 10 多件商代石器、青铜器的出土,徐山胜果寺西周徐
                   C9 福星桥〔路桥街道邮亭居·明代〕 始建于明
               洪武元年(1368),清雍正十年(1732)蔡氏重修。单孔                   偃王墓及小人尖出土的 78 件西周时期的文物,最晚推至
               弧形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月河。全长 14 米,宽 3                     与桐屿东汉至六朝时期 14 座青瓷窑址有关。总之,可以
               米,净跨 8 米,矢高 3.85 米。两端引桥石各 3 米。桥面                说是古越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浙江东南沿
               由三块条石排成,两端各设踏跺 10 级。1936 年 9 月,                 海发展史及我国远古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珍贵画卷。
               任重在栏板上题“福星桥”额。任重:光绪二十九(1903)                       E1 路桥药业工人罢工旧址〔路桥街道牌前居·清
               年进士,内阁中书臣,路桥河西人。
                                                               代〕 1927 年 3 月,路桥药业工人在中共地下党员林泗
                   C10  商埠〔路桥街道下里居章家里·清代〕                南     斋等领导下,设工会于庙内,从 7 月 11 日起举行了历时
               北走向,全长 38 米,宽 16 米,以条石横向并列分五级                   半年的工人大罢工。旧址原为东岳庙,始建于明万历年
               砌筑,各级踏跺均宽 0.35 米,唯有第五级踏跺饰有栓舟                    间,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现存后大殿五间三楼,
               石装置的宽达 1.2 米,沿商埠存有长廊,顶部结构以人                     通面宽 20 米,通进深 12 米,歇山顶,穿斗式结构。占

                                                         第 194  页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