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鹿城史志》二O二一·春夏(总第十五期)
P. 145

在地方志中找不到青山即青奥之说的蛛丝马迹。方志却分别记载了青

                  山与青奥有着不同的地理位置,可见青山与青奥只是不同的两个地方而已。
                  指青山为青奥的诸位学者主要是以清代陈氏宗谱与墓碑为据,乍听之下似
                  乎有些道理,但细思之,则发现存在着无法解释的问题。如果青山即青奥,

                  那么青山的四周就会是一片海域。虽然潘猛补在《陈宜中遁归的清澳在何
                  处?》中写道:“沧海桑田,地形变迁,清澳变青山,是很自然的事。据
                  《温州通史》主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吴松弟教授考证:温州沿海平原

                                                                      
                  形成比较晚,宋代龙湾一带还是海面,青山可以泊海船 。”但是,我们
                  现在可以看到距离青山数公里处就有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的千佛塔,
                  有始建于北宋的朱宅大众桥。青山东边与东南边的海滨、永兴、沙城等地

                  的海拨都比青山村要低,海滨有始建于宋代宝祐五年(1257)的忠烈观;
                  永兴有始建于宋代的监桥、福善寺、范公桥;沙城有始建于宋末的章家桥。

                  如果说“宋代龙湾一带还是海面”的考证是符合史实的,那么龙湾区永嘉
                  场区域的成陆史就有必要进行修正。而永嘉场却有不少姓氏声称在宋代之
                  时就已经是定居在永嘉场大地上,如新河邹氏、水心朱氏、曹粮曹氏、乐

                  湾潘氏、山湾陈氏、街中王氏、普门张氏、吴汇头吴氏、大塘范氏、五甲
                           
                  沈氏等等 。很明显,宋代的永嘉场不可能还是一片鱼类生活的海域。这
                  些宗族先人所定居的新河、水心、曹粮、山湾等地就分布在青山的附近,
                  可见宋代的青山没有濒临海面,没有濒临海面的青山也就不可能是青奥。
                  青山在明代已经是位居于永嘉场内陆的一个地方,这无疑是众所周知的事

                  实。而据明代弘治年间的海防资料记载:“防御倭寇官军战船于蒲门、小
                  渔野、青奥门、中界山、楚门等处海口湾泊提备。遇有警急,即便策应追
                     
                  捕 。”可以看出,明代的青奥仍然拥有着可以停泊战船的海岸地貌。笔
                  者在查阅著名的明代海防专著《筹海图编》时,也发现该书的《温州府境
                                                                
                  图》中的瓯江口外的一个海岛就写着“青澳”二字 ;明代《温处海防图略》
                  卷一《浙江温州图》、《武备志》卷二百十五《浙江温州府图》也对这个

                                     
                  海岛标明是“青岙” 。至此,可以断定青山确非青奥。


                                                                                     据 考
                                                                                   隐 索
 135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