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4
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
人。”这是对地方志价值作用最精辟的评价和概括。不管是自我修养、为
人处世,还是组织管理、治国理政,“做一个明白人”最重要。
1、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
中国修志已有数千年历史,官方修志传统流传至今。梁启超曾说:“最
古之史,实为方志。”地方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
列国史、地理书、舆图,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地志等。东晋常
璩撰《华阳国志》是最早的地方志之一。隋炀帝曾下令全国各郡编辑本地
的风俗、物产、地图上报尚书省,这是由国家主持,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
地普遍修志的开始。唐建中元年(780),唐朝政府规定州郡三年编造一
次图经,报送给兵部掌管疆域图籍的职方官。北宋大观元年(1107),设
置“九域图志局”,这是我国有据可查的最早设立的官方修志机构。最晚
到南宋时期,地方上也有了专门的修志机构,每个州、府、县都定期编纂
方志,作为国史的辅助和补充。明永乐十年(1412),明朝政府谕令全国
各地府、县、卫、所皆必修志,同时颁布《修志凡例》十七则,这是已知
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修志凡例。到了明朝中叶,已经是“天下藩郡州邑莫
不有志”(明《上元县志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朝政府设
立一统志馆,先后三次编修《大清一统志》,历时 150 年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方志编修,
新方志事业开始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相继开展了两轮大
规模修志。2006 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步
入法制化轨道。至目前,全国累计出版两轮规划内省、市、县三级地方志
书 1.1 万余部,整理旧志文献 3 千多种,每年编纂地方综合年鉴 3 千多种,
建成国家方志馆,形成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的文化成果群。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
体学习时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编修地方志
0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