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5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常编
常新。悠悠千载的传承积淀,至今保存下来的宋、元以来的旧志书多达
8000 余种、10 多万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还多。至 2020 年底,
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有志有鉴的“两全目标”。地方志既是中华文明薪火
相传、源远流长的基因密码,也是中华文化“没有断流,始终传承下来”
的重要载体。
2、地方志是治国理政的必备法宝
“志者,志一方之事也……悉诚为政者之一事也”。地方志独特的官修、
政书特点,客观上保证了志书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并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
成为地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最厚重的积淀。地方志旨在“述往事、思来者”
以达到“彰往而察来”的功效。唐宋以后,新到任的地方官都要先找当地
方志看。明朝有个官吏叫郑复亨,被派到海州(今江苏东海)去做刺史,
一进入海州地界,看到的是满目荒凉,茅屋不飘炊烟,镇子上只剩寥寥几
户人家,孔庙也坍塌了。他立即去查考州志,想要研究海州这样破败的原因,
他说,州志是“诚一方之宝鉴,而百代之信史也。”清人编的《吏治悬镜》
一书,讲到清朝官吏走马上任时要奉行 32 条“初规”,其中第三条就是“览
志书”,以便了解当地的山川地理,人文风物以及租赋轻重等等,作为决
定治理方略的参考。
我们党历来重视编修和应用地方志。1929 年,红军解放江西兴国县城,
毛泽东同志住在县图书馆,有人去向他请示工作,见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
兴国县志。到了瑞金,又请瞿秋白同志帮助找瑞金县志来读。1941 年 8 月,
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求“收集县志、府志、省志、
家谱,加以研究”。1942 年 1 月,由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陕
甘宁边区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对修志工作的责任主体作出规
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地方志事业最早的制度安排。1958 年 3 月,毛泽
东同志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专门调阅《四川通志》《华阳国志》,
并倡议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1960 年 10 月在湖北考察时,毛泽东特别
特
稿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