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70
徐照在诗中描绘“十万人家城里住 , 少闻人有对门山”,反映了当时温州
城市的繁华景象和人口规模。
从南宋大儒叶适的《东嘉开河记》文中,我们也能想象当时温州古城
中大街小巷人口拥挤,人们甚至在堤岸上造屋的景象。
“承国家生养之盛,市里充满,至于桥水堤岸而为屋,其故河亦狭
矣……”
温州城区范围开始拓展,州城周围兴起了望京、城南、集云、广化四厢。
温州成为浙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被称赞为“其货纤靡,其人多贾”。
但是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温州百姓生活开始受到资源制约。到了南
宋后期,除了腹地山区尚未完全开发之外,嘉熙四年(1240)温州知州吴
泳称,“海滨广斥,其耕泽泽,无不耕之地”。宋时期的温州,逐渐成为
一个缺粮地区,即便遇到小灾害也会缺米。温州知州楼钥曾说,“臣试郡
永嘉……去岁晚禾未登,偶缺秋雨,未至甚害也,而流散不已”,即使是
在平常的年景也需要从外地进口粮食。
因为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旦发生天灾,动辄死伤惨重。
南宋乾道二年(1166),温州发生大水灾,造成“并海死者数万人”。
元明:浙左以温为上郡
元代温州人口数据传世较少,《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
有 187403 户、497848 口。元代温州下属的两县瑞安、平阳,都于元贞元
年(1295)升为州,平阳的户数超过 5 万户。元时人称温州,“百货所萃,
廛氓贾竖,咸附趋之”。
明初温州人口逐渐回升,史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温州府有约
17.86 万户、近 60 万人。
不过由于倭患和“海禁”政策造成的社会经济破坏,温州遭受巨大人
口损失、增长一度停滞。因此时人记载“台、温二郡,以所生之人食所产地,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