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72

以平阳县丁口数为例,仅从清康熙九年(1670)到康熙六十年(1721),

           就从 44079 人暴增到 248123 人,50 年间增长了 5 倍之多。
               由于清朝税赋政策的变动,尤其是高产作物的引进大大拓展了土地的
           人口承载能力,温州地区与全国一样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人口膨胀。清中后

           期之后,温州也与全国一样,遭遇了“人口危机”。
               清代温州地区的粮食消费出现了自给不足的现象,需要通过外地输入。
           学者统计,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温州地区人均只有 1.5 亩左右的土

           地,低于当时全国的人均耕地面积 2.66 亩。而据史学家罗尔纲计算的“温
           饱常数”指标,晚清南方需要人均耕地 3 亩左右方可维持一家五口的最低
           生活。可见当时温州地区的人口增长已经大大超过了土地资源的负载力,

           百姓生活水平已经处于“饥寒界限”以下。
               因为人多地少、人口过剩,粮食自给不足,导致温州大量人口溢出。

           最迟在雍正年间,就已经有较多的温州人外出种山,租地搭棚,成为浩大
           “棚民”队伍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在嘉庆及之后更为剧烈,主要来自平阳
           (含今苍南)、瑞安的百姓,纷纷前往浙北的天目山区、龙游、平湖等地,

           以及安徽南部的徽州寻找土地耕种。清同治年间(1862 - 1874),温州
           府同知郭钟岳在《瓯江小记》中叙述:“平、瑞之民每岁赴湖州等处种山

           者以千记”。


                                                   责任编辑:王剑峰





















           162
           163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