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33

品水文学是茶道中的奇葩,仅仅在“天下第一水”之争论就历时一千多年,

                  可谓奇哉!其实,缘由的导因皆是由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引起的。
                      《煎茶水记》撰于唐敬宗宝历(825)前后,全文约九百余字,是我
                  国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前列刘伯刍所品的“七水”(泡茶之水排名录);

                  次列陆羽所品之“二十水”(天下煮茶之水排座次)。大都是根据陆羽《茶
                  经》的“五煮”,略加发挥,尤重水品。他既突出渲染了陆羽的品水本领,
                  肯定了他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提出煮茶之水高下优劣的开创精神。

                  又力嫌陆羽的“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
                  之说。
                      张又新不满足于前人的茶文记载,又一一游历品评,为后世提供了更

                  多的水质资料。当他来到浙江桐庐著名的严子陵钓台时,深感此地“溪色
                  至清,水味甚冷”,用来煎茶,即便“以陈、黑、坏茶沏之,皆至芳香。

                  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并提出了煎茶之水第一非“桐庐江严子
                  滩水”莫属等。于是就引发了我国茶学史上关于宜茶水之水质的首次论争。
                  此间有唐代苏廙的《十六汤品》、陆羽的《茶经》、温庭筠的《采茶录》

                  等分别撰述文章。宋代的欧阳修、宋徽宗赵佶,明代的朱权、张谦德等人
                  都加入争论。就连曹雪芹在《冬夜即时》诗中也主张“却喜侍儿知试茗,

                  取将新雪及时烹”,认定雪水沏茶为最佳。无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与
                  以后的“争论”者是否“小题大做”,但毕竟打开了人们的茶艺视野,加
                  深了人们对茶艺中水的作用的认识,“引发出了不少关于名茶名水的真知

                  灼见,使人们对饮茶用水的品格有了更高的追求,并拓宽了对茶文化研究
                  的视野范围,这在我国茶学史上显然是很有意义的”(张科《说泉》)。
                      张又新是历史上的张又新,是相距我们一千多年前的张又新。虽然他

                  因附随权相(右仆射)李逢吉,曾被后人“指为(李逢吉)鹰犬”。《旧唐书》
                  载称时号“八关十六子”,后多次受连坐而贬,但这是在特定的历史、特
                  定环境的政治集团的复杂行为。在封建帝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观

                  念里,始终萦绕着“因人废说、因人废艺”等固化观念(这里所说的“因人”



                                                                                     事 往
                                                                                   谈 琐
 23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