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63
宁波、福州、厦门、汕头等通商口岸。
1903 年,外国船舶在瓯江航行
温商的精明还不仅于此。除了外国货轮运输物资之外,温州航商和轮
船公司还与外国的船只或者是洋行挂钩,由外国洋行或公司出面经营,船
上悬挂外国旗帜并雇佣外国人担任船长,改头换面的轮船便可继续在中国
沿海各港口畅通无阻。如温州惠商汽轮局的“三利”改名“鲁德(Rota)”,
戴源大船行的“捷盛”改名“民和(Minho)”,华盛汽轮局的“华茂”
改名“大茂(Dama)”,由葡萄牙航商出面经营;华泰船务行的“通利”
改名“爱大(Ai Da)”,由匈牙利航商出面等等。
由于船舶数量有限,温州航商还向上海、宁波等地租赁船舶,以同样
改换名称、国籍等办法加入运输。此外,一些小汽船、木帆船也买通门路,
挂起外国旗帜,往来于温州附近港口,进行短距离运输。
在 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这些方法都是比较安全的。
1940 年 7 月以后,由于日军加紧对温州港封锁,国民党政府为开展对
敌经济斗争,颁布一系列禁令,对进出口物资实行管理。这使得轮汽船的
运输日趋衰落,但木帆船的运输仍然十分活跃。船商们利用其小巧灵活等
火 烽
月 岁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