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117

后来,林鹍翔也加入“慎社”。林鹍翔是词学大家朱彊村的大弟子,工于填词。

                  梅冷生、郑姜门等十余人就向林学词。1927 年废除道制,随之社友星散,
                  “瓯社”也退出历史舞台。
                      郑姜门与夏承焘、梅冷生诸先生在民初之时,好友结盟,诗文酬唱,

                  文采风流,令人敬羡。在《慎社》《瓯社词钞》期刊中还保留很多他们互
                  相赠答唱和的诗词。
                      郑姜门于 1942 年逝世,正值我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在那颠

                  沛流离、兵荒马乱的环境当中,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一定写过很多
                  诗文。但,从其女婿曾昭文收集的《郑姜门先生诗文集》看,自 1921 年
                  至 1942 年逝世,这二十年期间,竟无只字片纸留存,这是非常令人惋惜。

                  可见他的作品散失一定很多很多。
                      先说说他的诗。他的诗题材还是广泛的。比如《庚申夏大雨水势陡涨

                  因书一律次韵》:


                                   健雨兼旬势未休,六街竟可棹扁舟。

                                   江村夜进蛟争窟,海市朝开蜃结楼。
                                   矫首长天思炼石,侧身大地惊横流。

                                   己饥己溺群公志,一念哀鸿泽畔不?


                      写的是 1920 年(庚申)温州连日暴雨成灾,洪水泛滥的情景。

                      民国六年(1917),《瓯海潮》周刊发起《东嘉新竹枝词》征稿活动。
                  “收到各卷甚夥,谱梦得元和之曲,成瓯江风土之记。”瑞安的“花信楼
                  主人”洪炳文、温州城区“姜门外史”郑猷等各家纷纷响应投稿。郑姜门

                  写了二十首“竹枝词”,而且首首通俗而有情趣。如:


                                   南门一路接城东,颗颗灯珠篆眼红。

                                   但愿郎心如电火,触机无处不相通。



                                                                                     里 百
                                                                                   家 人
 109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