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73

“柴火”变奏曲





                  王  曙















                      翻阅电脑文件夹,有二幅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作品,再一次吸引我

                  的眼球,勾起诸多回忆。
                      1958 年随父母来到温州小城,那时候,不少人家还是用柴火灶做饭,
                  烟熏火燎,一到饭点整座城炊烟袅袅,遇上阴雨天,空气中上漂浮着一层

                  烟雾。六十年代初期,我们家因为住在二楼,只能够用酒精炉来烧饭。这
                  不仅仅慢而且相当地不安全,非常容易诱发火情。后来改为煤油炉,点燃
                  二个满是小孔的铁围圈之间的灯芯,不多会便冒出蓝色的火苗,活力忒旺。

                  缺点是不能离开人,稍微有点汤汤水水溢洒出来,浇灭火后就很难再点燃,
                  必须要等干燥后才能再用。1963 年前后,我们和大多数人家一样,用上了
                  煤球炉,在煤球店购来煤球蛋,用旧报纸点燃后加上劈成小块的木柴做引

                  火,点着煤球蛋。每次一开始生炉子时到处是浓烟滚滚,呛得不行,还必
                  须用扇子不停地扇,那时舍不得买蒲扇,尽是自己动手用硬纸板钉在小木

                  棒上的土扇子,一年下来要换 N 把。睿智的温州人想出聪明办法,用白铁
                  皮做成喇叭形状的筒子,生火时,将喇叭筒大头朝下扣在煤球炉上,利用
                  自然吸力拉风,不一会煤球炉就旺了,虽然不要人力去扇,但依然烟雾滚

                  滚,到处弥漫着浓郁的煤烟味。煤球炉中的煤球烧完后必须用火钳夹一些
                  煤球进去,才能继续烧饭做菜。后来,市场上开始供应煤饼,用机器压成



                                                                                     嵘 峥
                                                                                   月 岁
 65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