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教育志(一)
P. 112
明代王阳 明创立“阳明学派”(也称“姚江学派”),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刘宗周等人创立
“蕺山学派”,主张“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治学以“慎独为宗”,力倡“诚敬”等,均使书院成为
学术传输之源、人才辈出之所。
四、书院教学
书院没有一定的修业年限,每年农历二月开学,十二月散馆,受业程度有高有低,学习内
容以儒家经学为主,旁及史书、诗文,但不同书院也各有其侧重。杭州府诂经精舍以经史为
主,旁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词章。永康芝英武书院则有弓箭、刀戟、驰射、举重等习武
科目。
书院的教学以讲学辩论、自修问难、研究探讨为主要方式。学术讲演的形式有“升堂讲
说”“学术会讲”等。一般每月集中两三次,由书院山长、主讲开展学术讲演。有时也有地方官
员到书院讲学。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绍兴知府俞卿督筑海塘,每月均有四五次至山阴观
海书院,“每至皆集里老子弟讲立身、保家、孝悌、力耕诸务,听者常千余人”,并实行“门户开
放”,一个学者可以在几个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师而远道前来者,书
院则热情接待,提供各种方便。南宋以后,浙江的书院普遍盛行“讲会”制度,不仅师生共同参
加学术争辩,而且常与地方上的学术活动紧密结合。
除听取学术讲演外,生员学习以自由读书、独立钻研为主。课程安排也较灵活,允许各人
有所侧重,发挥专长。书院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此即“质
疑问难”。书院藏书丰富,为学生的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黄岩九峰书院有名山
阁藏书楼,藏经史百家之书,光绪十年(1884年)山长王棻又购赠《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1万
卷藏之;龙游凤梧书院则有知县张炤购书311部8375册,藏于书院东西两庑;东阳吴崇福建
高塘书院筑有高阁,藏书万卷;东阳南园书院也聚书3万卷,均可供诸生阅览。
书院作业称“课艺”,定时考试称“文会”。初时,成绩考核多重平时表现,不仅视学业,尤
重人品与气节修养。自元代中后期起,书院逐步官学化,开始纳入科举轨道。课业、考试渐与
官学趋同。明清时,书院考试有旬考、月考、季考,旬考由山长主持,月考、季考由学官主持,并
有奖惩。每到乡试之年,书院内更是灯火通宵达旦,生员夜以继日,苦读不已;官府也常增加
膏火,以示勉励。但也有例外,元代许谦在东阳八华书院讲学,传授儒家经典,注重讲明义理,
讲求身心修养及躬行实践,重视人品及气节的培养,“随其材分,咸有所得,然独不以科举之文
授人”,曰:“此义、利之所由分也”①。
五、书院院舍
书院具有讲学、藏书、祭祀三项功能,故祀阁、讲堂、藏书楼以及作为生员学习居住之所的
斋舍为书院必备之建筑。建筑风格大多连成一体,分进和两庑排列,规模大小不一。龙游凤
梧书院建屋100余间,费金逾万。江山文溪书院初期建有讲堂、书室50间,后又在讲堂书舍
① 《元史》第一百八十九卷《儒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