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7 - 教育志(一)
P. 357
一、电化教育装备
(一)清 末、民国时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美国人史蒂文在杭州拱宸桥下开办阳春外国茶园放映活动电
光影戏。此为浙江有记载的最早的电影播放活动,也是浙江电化教育的最早雏形。民国12
年(1923年),教育家晏阳初在嘉兴推行平民教育时,以幻灯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效果甚佳。
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遂有视听教育之概
念出现。民国23年(1934年),省教育厅设立电影教育巡回施教第一队,次年又成立第二队,
并制订了《浙江省电影巡回队映演教育影片办法》。每队各设干事1人,机师1人;全年经常
费共12000元。巡回施教队先在杭州,后又分赴各学区为学校师生讲映《中国五十年痛史》和
《西湖风景》《海岛》《海底生物》《棉花》《牧羊》等科教纪录片。电影与播音开始作为教育内容
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体正式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但主要仍用于社会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方
面,与课堂教学并无紧密联系。民国25年,省教育厅设立电化教育服务处(内分电影与播音
两部分),负责管理全省电化教育事务,视听教育遂通称电化教育。民国26年暑期,举办了电
化教育人员训练班,除由各县保送学员参加学习外,并招考志愿参加人员,计有学员124人,
结业后分赴各地从事电化教育工作。民国30年,省教育厅进一步明确电化教育服务处的业
务范围为:负责全省电化教育技术指导,电化教育的机件设计、制造、装配、修理,电化教育器
材购置、分发、巡回和全省电化教育工作人员之进修辅导等事宜,并由教育厅第三科科长兼任
负责人。巡回讲映的影片除由教育部配发及省教育厅购办外,开始自行摄制。其时,全省置
有影片245卷、幻灯片44卷,各级各类学校和民众教育馆也配置有收音机169台。民国32
年,奉教育部令将电影教育巡回队改组为电化教育巡回队,并增配了技术员、事务员等人员。
民国35年起,巡回队配置的放映机由默片放映机(无声影片,放映过程中须伴人工讲译)更新
为有声影片放映机,并每周或半个月更换一次影片。民国35—6年,教育部也曾配发20余
3
台交流或直流收音机予浙江省,供中等学校和民众教育馆使用。其间,也有一些学校自办有
电影放映队。吴兴县私立青树中学,于民国35年9月接办了当地企业创设的菱湖建设协会
电化教育施教队,改为学校电影放映队,其设备系美国产菲尔莫蒙16毫米放映机和赫姆莱特
发电机;吴兴县私立南浔中学则通过向美国驻沪领事馆借用放映设备,由美国、英国新闻处提
供影片之途径,也于民国36年夏创设了学校电影放映队。各校自办之电影放映队均以为校
内师生放映教学影片为主,间或也有对外放映活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农学院等高等院校均设有学校电影放映
队(组)、广播台(站),配备有电影放映、幻灯放映和广播器材设备。但其时的电化教育功能仍
主要体现于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方面,甚少直接用于教学,一般仅止于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