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4 - 《鹿城区志》
P. 364

. 256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七 城市规划       . 257 .




                                                                                                                                     外城,内城叫“子城”,周长 3 里 15 步(1 步为 6 尺),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攻城,城楼被毁。
                                                                                                                                     四周挖河渠,外通四门,为当时府治所在。现存                             翌年,重修城堞,并在四面增筑炮台 8 座。
                                                                                                                                     的谯楼(鼓楼)及其下的城门洞即为子城的南城门;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英舰进攻定海,并经
                     卷七                                                                                                              到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子城城墙全部废毁,                          常在沿海游弋或上岸掠夺,海上告警,因府城年久

                                                                                                                                     改建为民居。                                            失修,乃筹金 2 万,克期修竣。
                                                                                                                                         北宋宣和年间,方腊派兵围攻温州城,当时统                              民国 16 年(1927),开始拆除华盖山至积谷
                                                   Ӭ൧ܿ߃                                                                              治者认为,东依山峦,北踞瓯江,可保安全,唯西                            山的一段古城墙,建造中山公园。23 年,城厢面

                                                                                                                                     南城墙低薄,宜增缮,于是征调民夫,取砖加筑                             积扩充到 4.5 平方公里,人口增至 112944 人。至
                                                                                                                                     3947 步。南宋建炎年间,温州城增置楼橹马面。                          1945 年,旧城墙基本拆完。
                鹿城古城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经历代建设发展,至清末,古城四面环水,城内一渠一坊,
            前街后弄,河道纵横相连,形成“东庙、西居、南市、北埠、衙署居中”的布局。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拆城墙筑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州市在多次规划编制基础上,先后编制
                                                                                                                                                                          第二节章城池街坊
            了 3 个版本的城市规划。 鹿城区城市规划,是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部署实施。
                20 世纪 50 年代~ 60 年代,填河筑路、挖防空洞、挖阴沟,使古城的“一渠一坊,小河小巷”逐渐消失,
            使人口、生产、生活用地与建设的相关比例失调。80 年代,在发展地方(个体)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大批污                                                                            温州城池的布局,唐代以前设里坊,计有 57 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 54 条小河改为下
            染企业只重生产,不搞三废治理且圈地乱建,导致城市环境急速恶化。尤其是在 90 年代,把“自我消化,                                                                        各坊有坊门,有坊卒把守,以击鼓为号,早开晚闭,                           水道,填筑为路面,虽拓宽了道路,却改变了古
            自求平衡”的改建方针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浓缩在单一地块的项目中,导致城区内出现高密度、高容积率、                                                                          实行夜禁。北宋绍圣二年(1095)里坊制度废除,                          城的面貌。
            无绿地现象。伴随着市政设施超负荷运转,背离了适宜人类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低档次的高层住宅筒子                                                                          温州太守杨蟠将街坊调整为 36 坊,有五马坊、墨                              1978 年以来,在城内先后拓宽了江滨路鹿城段
            楼取代高层商务写字楼,以限速保交通安全的“丁”字形道路设置阻碍了快捷通畅的交通环境。古城内过度                                                                          池坊、康乐坊等。杨蟠曾有诗云:“过时灯火后,                           (十八家路、望江路)、沿江路(康乐路、百里路)、
            改拆建,特有的河街里坊风貌严重破坏,一千多年来形成的古城历史文化产物所剩无几。                                                                                  箫鼓正喧阗。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宋以后                            飞霞北路、信河街、人民路、勤奋路、府前街、胜
                2003 年,在第一、第二版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教训的第三版《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充分                                                                     的历代,在主要街道上增设了行宫、庙宇、牌坊等                            利路、小南路、马鞍池路、环城东路。对南站、清
            利用温州山水资源优势,做足“山、海、江、河、岛”文章,实施“东拓、南接、西扩、北联”计划,形成向东、                                                                       建筑物。古城坊巷是一渠一坊,河道纵横,时有轻                            明桥、中山桥、飞霞桥、大士门、兴文里、四顾桥、
            跨江、面海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走势,使温州城市发展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实现由“滨江城市”                                                                        舟往来,显示了江南水乡风貌。                                    将军桥等道路进行应急性拓宽。在旧城外先后新建
            向“滨海城市”转移。                                                                                                                   清代城厢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隅,                          了 104 国道改线,温州大道、车站大道、锦绣路、
                                                                                                                                     城外有四厢:望京厢(旧城东门双门外)、集云厢(小                          南浦大道、民航路、温迪路、划龙桥路、江滨路、
                                                                                                                                     南门外)、广化厢(西门外)、城南厢(大南门外);                          汤家桥路、新城大道、府东路、府西路、惠民路、
                                                                                                                                     共有坊巷154条,大小桥梁122座。城内最早一条街,                        学院路、市府路、翠微大道、郑桥路等。拓宽了黎
                                                ֻ၂ᅣᅣܞӬခ۪                                                                             就是现在的信河街,相传建于五代时,是旧城住宅                            明路、鹿城路,形成城市道路骨干网络。

                                                                                                                                     区的一条商业街。                                              快速路红线宽度为 50 米,设分隔带,穿越各
                                                                                                                                         民国时期,分为 9 个镇,道路布局“二纵四横”。                      片区时均设有辅路。境内主干路共 43 条,结构呈
                                                 第一节章城墙演变
                                                                                                                                     由于人口增加,道路狭窄,民国 21 年(1932)开                        “二十三横二十一纵”的棋盘形布局,道路红线宽
                                                                                                                                     始拆除店屋,拓宽路面。第一条开始的是五马街,                            度为 40 米~ 50 米。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温州开始建郡城。                         围 18 里,东西 7 里。南北 5 里,城墙均用砖石砌                                          由原来 18 市尺拓宽至 36 市尺,接着南北大街(今                           城区用地由古城的 6 平方公里发展到解放初期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载:郡城的选址者郭璞,从                             筑而成。据明万历年间记载:城高 3 丈 5 尺,宽 1                                           解放街)、小南直街(今府前街)、打锣桥(今广                            的 8 平方公里,从鹿城建区时的 11.3 平方公里拓展
            江北过江,登上西郭山观看地形,远望周围,九山                             丈 2 尺,长 2977 丈,呈长方形。城门有 7 道:东                                         场路东端)等 11 条路相继拓宽,拆掉阻碍交通的                          至 2003 年的 88 平方公里。
            环列,像北斗星座,其中海坛、华盖、松台、西郭                             有镇海门(即东门),南有瑞安门(即大南门)和                                                路口行宫、牌坊等建筑物。
            4 座山恰如北斗的斗魁,再南是积谷、巽吉、仁王                            永宁门(即小南门),西有来福门(即三角门),
            3 座山,像是北斗的斗杓,跨前四山筑城,形有北                            西北有迎恩门(即西郭门)和永清门(即麻行门),
            斗之势。后城遂名“斗城”。相传建城时有白鹿衔                             北有望江门(即朔门)。每个城门外面增筑了一道
            花穿越城中,于是温州城又称白鹿城。现在华盖山                             半圆形的城墙,叫“月城”。
            上残存的城墙,就是古代白鹿城的残址。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 ~ 910),吴越王钱
                白鹿城东西依山,北踞瓯江,南环会昌湖,周                           镠第七子钱传瓘为保安宁,征用民工增建内城加固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