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洞头县志(1991-2005)
P. 133
第二编 自然环境
第二章 地 貌
面积的潮滩 , 潮滩高程在低潮位至中潮位之间 , 长
二 、 海岸地貌 度 2 — 3 公里 , 宽度多大于 1 公里 , 平面状态呈袋
状 、 带状和岙状分布 。
分为基岩海岸 、 沙砾质海岸 、 人工海岸 、 淤泥 岩滩主要分布于海蚀崖前的石陂 、 海蚀平台 ,
质海岸 4 种类型 。 以及小岛礁 。
基岩海岸总长 302.556 公里 , 占列岛岸线总长
的 90.74% 。 四 、 水下地貌
沙砾质海岸总长 8.439 公里 , 占列岛岸线总长
的 2.53% 。 分为水下三角洲 、 潮流槽脊系 、 水下崖坡 3 种
人工海岸总长 18.45 公里 , 占列岛岸线总长 类型 。
的 5.53% 。 瓯江口水下三角洲为地势明显凸起的河口外
淤泥质海岸总长 4 公里 , 占列岛岸线总长 堆积带 , 其核心位于灵昆 、 大门 、 小门 、 霓屿诸岛之
的 1.2% 。 间 , 由一系列浅滩和水道构成 。
潮流槽脊系由洞头列岛内部的潮流汊道和潮
三 、 潮间带地貌 流堆积体组成 , 据其水深和形态成因可分为潮流浅
滩 、 潮流浅槽 、 潮流深槽等 。
分为海滩 、 潮滩 、 岩滩 3 种类型 。 水下崖坡位于洞头列岛的东侧 , 水深多大于 5
海滩多发育于湾岙的顶部 , 个数多但规模小 , 米 , 属水下缓坡类型 。 鹿西岛东南岸和洞头岛 、 半
并以沙砾滩为主 。 屏岛东南岸直接面对水下缓坡 , 近岸部分形成舌状
潮滩 , 除鹿西岛外 , 洞头列岛诸大岛均形成大 的堆积体 。
第二节岛屿礁石
大约在 7000 年前 , 一次最大的海侵 , 洞头与大 【 洞头岛 】 ( 岛号 2721 ) 又名洞头山 。 是洞头
陆分离 , 形成现在的洞头列岛 。 列岛之主岛 , 洞头县人民政府驻地岛 。 西北距温州
洞头县由 186 个岛屿 ( 指在大潮高潮面之上 市区约 53 公里 ; 北距玉环岛 23 公里 ; 南距南麂岛
500 平方米以上的海岛 ) 和 176 个礁组成 。 各岛均 45 公里 ; 东濒大海 , 东北隔三盘港水道与大三盘岛
呈东西长形走向 。 这些岛礁星罗棋布在长约 37 公 相对 ; 北隔洞头峡水道与状元岙岛和霓屿岛相望 ;
里 、 宽约 30 公里的瓯江口外 。 自北而南大致有三 南隔洞头港水道与半屏岛相邻 。 岛长约 11 公里 ,
群 : 北群 , 以大门岛为主 , 共 40 个岛屿和 40 个礁 ; 两端最宽处为 4.50 公里 , 中部最窄处仅 1.18 公
中群 , 主岛为霓屿岛和状元岙岛 , 有 36 个岛屿和 里 , 面积为 25.49 平方公里 ( 1993 年完成的 《 洞头
32 个礁 ; 南群 , 以洞头岛为中心 , 共 110 个岛屿和 县海岛资源调查综合报告 》 中数据为 24.60 平方公
104 个礁 。 里 , 后经海涂围垦而扩大 ), 岸线长 60.49 公里 。 其
中心坐标为北纬 27°50′29″ , 东经 121°07′38″ 。 其周
一 、 住人岛 围有大片潮间带滩涂 , 面积约 10.39 平方公里 。 洞
头岛仅次于大门岛 , 为洞头列岛第二大岛 。 地势西
洞头县常住人岛共 14 个 。 北高 、 东南低 。 以西北部烟墩山为最高峰 , 海拔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