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洞头县志(1991-2005)
P. 132

洞头       县志                                                                                                                                                                                            第一编 建制区划

             DONGTOU XIANZHI                                                                                                                                                                                            第一章    建制沿革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节区域地貌




                                                                  岛 、 半屏岛 、 大三盘岛 、 小门岛以及鹿西 、 霓屿 、 状元

                      一 、 陆域地貌                                    岙 3 岛的边角部位 。 低丘陵一般海拔 80 — 170 米 ,
                                                                  个别略超过 200 米 , 如霓屿东部的烟墩岗为 205.4
                       洞头列岛在大地构造上位于黄岩 — 象山断坳 米 。 低丘陵顶部比较平缓 , 为 10° — 25° 。 山坡坡度
                  的东南侧 , 与南侧的泰顺 — 温州断坳相邻 。 在其 25° — 35° , 局部坡麓地带有超过 35° 的陡坡及陡崖 。
                  南侧有北西向的淳安 — 温州大断裂在海域通过 。 低丘陵的山坡型亦以凸型坡或直线型坡为主 , 局部

                       丘陵山地海拔一般在 100 — 350 米 , 最高峰为 为阶梯状的复合型 。 低丘陵有 P 、 P 两级剥蚀面 ,
                                                                                              3 4
                  大门岛的烟墩山 , 海拔 391.8 米 。 岛上河流不发 它们分布于洞头岛东部 、 大三盘岛东部 、 小门岛中
                  育 , 较大岛屿上有少量季节性山溪流 , 源短流急 , 独 部 、 霓屿的东端及西南部 。 另外 , 还有洞头岛的独
                  流入海 。                                           立石 、 陡崖 , 如由陡崖及独立石联合组成的 “ 仙叠

                       主要有侵蚀剥蚀高丘陵和低丘陵以及洪积平 岩 ” 及由海蚀作用形成的 “ 石林 ” 等 。
                  原 、 海积平原等堆积地貌 。                                      堆积地貌主要分布于大门 、 洞头两岛 , 面积
                       侵蚀剥蚀地貌分布很广 , 约占全列岛面积的 小 , 分布零星 , 可分为洪积平原及海积平原两类 。
                  91% , 其中高丘陵 ( 海拔 200 米以上 ) 主要分布在大 洪积平原零星分布于较大岛屿的沟谷及山麓地带 ,
                  门岛以及鹿西 、 霓屿 、 状元岙 3 岛的中部和洞头岛 由含碎石粉质黏土或含黏性土砾石 、 含砾砂质粉土
                  的西部 , 海拔大多 200 — 391 米 , 顶部都较平缓 , 坡 组成 。 表面坡度一般小于 15° , 其中上游 10° — 15° ,

                  度一般 15° — 25° , 常发育有山间坳地 , 如大门岛的 下游 3° — 10° , 这些洪积平原大部分已建村镇居民
                  杨梅田 、 底烂田 ; 鹿西岛的鹿西村及洞头岛的大坑 点 , 小部分开辟为旱耕地种植农作物 。 地貌结构形
                  等 。 高丘陵山坡较陡 , 一般坡度在 30° — 40° , 特别 态不明显 , 以坡洪积裙及条带状洪积斜地为主 , 局
                  是边缘地带 , 常有大于 40° 的陡坡或陡崖 , 以大门 部呈洪积扇形态 。 洪积扇常被流水切割 , 形成冲

                  岛 、 鹿西岛 、 霓屿的高丘陵坡度较陡 , 洞头岛的高丘 沟 , 前缘常被侵蚀成陡坎 。 海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洞
                  陵坡度较缓 。 高丘陵以凸型坡及直线型坡为主 , 部 头岛 、 大门岛及小门岛 , 在霓屿岛及半屏岛亦有小
                  分地段为复合型坡 。 高丘陵有 P 、 P 、 P 三级剥蚀 块分布 。 其中 , 以大门岛黄岙海积平原为最大 , 面
                                              1 2 3
                  面 。 洞头 、 大门 、 鹿西 3 岛发育有独立石 , 特别是大 积约 2.6 平方公里 , 其余的小平原表面坡度 0.5° 。
                  门岛较多 。 大门 、 霓屿两岛局部地段形成陡崖 。 大 小海积平原组成物质以淤泥质粉质黏土或黏土为
                  门岛 、 鹿西岛还有瀑布 、 裂点等 。 洞头岛大长坑水 主 , 在半屏岛北部韭菜岙有以砂为主组成的小片海

                  库上游有 V 型谷 。 高丘陵上的人工地貌有山塘 、 积平原 。 海积平原上的地貌结构形态有沙坝 、 沙嘴
                  水库以及大门岛的采石坑 、 采石陡坎和废石堆等 。 及人工地貌的盐田 、 海塘堤坝 、 人工河渠 。
                       低丘陵 ( 海拔小于 200 米 )。 主要分布于洞头


                                                              4
                                                                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