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洞头县志(1991-2005)
P. 130

洞头       县志                                                                                                                                                                                            第一编 建制区划

             DONGTOU XIANZHI                                                                                                                                                                                            第一章    建制沿革



                                               第四节第四纪地质




                                                                  左右 。

                      一 、 第四纪地层                                        全新统 , 分布于洞头 、 大门 、 小门 、 霓屿 、 半屏等
                                                                  岛 , 以海积为主 , 具体分下 、 中 、 上三段 。
                       洞头列岛陆域第四纪地层不发育 , 分布面积                           全新统下段 , 局部地段有洪积层 。 洪积分布
                  小 , 厚度薄 。 第四系厚度 , 以大门岛为最厚 , 但也不 于沟口地段 , 仅见洞头岛小长坑 , 岩性为含黏性土
                  足 40 米 , 洞头岛揭露的最大厚度为 24.51 米 , 鹿西 砾石 , 黄色 , 较密实 , 局部夹有含砾砂质粉土层 。 顶

                  岛在港内的第四系厚度也只有 21 米 。 第四系成因 板深埋 4 米 , 厚度 3.25 米 。 与其他海岛该段的洪
                  有残积 、 坡洪积 、 洪积 、 海积等 。 时代自晚更新世到 冲积为同期异相地层 。 海积分布于海积平原地下
                  全新世 。                                           13 米左右深处 , 鹿西岛可见 , 岩性为淤泥质粉质黏
                                                                  土 , 灰色 、 软塑 、 鳞片结构 , 含零星贝壳 , 底部含强风

                      二 、 第四纪地质分布                                 化碎石 , 厚度 7.8 米 。
                                                                       全新统中段海积埋于海积平原地面以下 2 — 7
                       第四系残积 , 主要分布于各岛的剥蚀面上 , 其 米 , 岩性为淤泥质粉质黏土 , 灰褐 、 青灰色 , 流塑 , 含
                  中以洞头岛最发育 , 集中在东部 , 岩性为黏土 , 棕红 少量贝壳 , 贝层理 , 部分地段为淤泥 。 厚度 2 —
                  色 , 可塑至硬塑 , 厚层状构造 , 精塑性均好 , 层内见 6 米 。
                  极少量石英颗粒 , 向下岩屑含量渐增 , 并与强风化                           另外 , 半屏岛北部砾滩上的海滩岩 , 亦归属于

                  的晶屑熔结凝灰岩渐变过渡 。 残积层可见厚度 全新统中层 。
                  2.5 — 3 米 。                                          全新统上段海积分布于海积平原表部 , 厚度
                       上更新统下段坡洪积 , 分布零星 , 堆积于较大 2 — 7 米 。 在沟口及山前地带岩性为砾质粉土 、 砂
                  岛屿的沟谷山麓地带 , 岩性以含碎石粉质黏土或含 及砾石 、 灰 , 灰黄色 , 松散 。 平原区为黏土 、 粉质黏
                  砾砂质粉土为主 , 褐黄到棕黄色 , 硬塑或密实 , 碎石 土 , 顶部 1 米为黄 、 灰黄色 , 可塑至软塑 , 上游地带

                  或砾石有不同程度的风化 , 以次棱角状为主 , 上部 夹薄层粗砂 ; 以下为灰色 , 流塑 , 含贝壳 。
                  含碎石少 , 下部碎石多 , 且多呈透镜体状集结 , 地表
                  可见厚度 2 — 5 米 , 最厚 24 米 。                            三 、 第四纪地质演变概况
                       上更新统上段洪积 , 分布于洞头岛 、 大门岛 、

                  霓屿岛 、 状元岙岛及鹿西岛 , 其中大门岛仅分布于                           洞头列岛第四纪时期 , 以侵蚀剥蚀作用为主 ,
                  平原的山前地带深处 , 鹿西岛仅在鹿西岙底有分 仅局部沟谷 、 山麓及岙内有小规模的堆积作用 。 其
                  布 。 上游地段岩性为含黏性土卵石 , 灰黄色 , 中密 中 , 晚更新世以前 , 列岛陆域全部为侵蚀剥蚀区 , 几
                  状 , 砾径一般 2 — 20 厘米 , 少量大于 20 厘米 , 以次 乎没有堆积物 。 到晚更新世时期 , 仅在山麓沟谷地
                  棱角至棱角状为主 。 下游地段岩性以含黏性土砾 带形成坡洪积 、 洪积组成的洪积平原 。 晚更新世晚
                  石为主 , 夹砂或黏性土透镜体 , 灰黄至灰褐色 , 中密 期的海侵对洞头列岛陆域基本没有影响 , 仅在低洼

                  状 , 砾石呈次圆至次梭角状 。 洪积层的钻孔揭露厚 处形成少量湖沼相堆积 。
                  度最大可达 23 米 。 在本段地层中局部地段夹有湖                           全新世初期 , 大海侵刚开始 , 在海水还没有到
                  沼相灰黑色可塑状粉质黏土 , 钻孔揭露厚度为 5 米 达的部分沟口地段形成洪积平原 。 随着海面的不


                                                              4
                                                                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