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2 - 《台州市志》下册
P. 392
归热、黑热病、古典型霍乱。60年代,无炭疽、斑疹伤寒病例报告。1962年10月筹建
专区防疫站,1963年1月挂牌办公。70年代,麻疹、骨髓灰质炎、疟病、伤寒传染病
大幅度下降,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69年12月9日,专区防疫站并入台州医院,并称
台州地区人民防治院,1971年9月16日重建台州地区人民防疫站,1980年4月改称
台州地区卫生防疫站。80年代,基本消灭疟病、丝虫病。90年代基本控制地甲病。
1994年8月撤地设市,成立台州市卫生防疫站。至2000年10月,撤销台州市卫生
防疫站,组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消灭骨髓灰质炎和消除碘缺乏
病。2003年,全市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7种18044例,年发病率326.54/10万,死亡
率0.52/10万,病死率0.16%。2006年,全市报告传染病18种22190例,年发病率
400.86/10万。
霍乱 清道光元年(1821)6月,太平县“鈎脚痧”(霍乱)流行,死者甚多。光绪
二十八年(1902)、宣统二年(1911)8月,以及民国10年(1921)、12年、21年、31年、
35年,台州发生霍乱流行,死亡惨重。1962年7月,埃尔托型霍乱首次传入台州,发
病185例,死16例。此后,疫情时起时伏,成为每年重点防治的肠道传染病之一。
1996年,首次发生O 霍乱局部暴发流行,疫情波及温岭、玉环5个乡镇,发现病人11
139
例、带菌8例。2000年,全市发生8例、带菌者3例,其中O 139 霍乱2例。2005年报告病人
6例、带菌3例。2006年报告病人5例,带菌1例;外环境检测1018份,海水产品类1628
份,公厕粪便120份,苍蝇63份,检测均为阴性。首次在玉环海水中检出1株霍乱孤
菌01群小川型霍乱病原菌。
伤寒 副伤寒 1950年始发。20世纪50年代,共报告328例,死65例,年均发
病率12.32/10万,病死率1.98%。90年代报告1418例,死4例,年均发病率3.97/10
万,病死率0.28%。2000年开始,发病强度逐年快速上升,主要为甲型副伤寒。2003
年,共报告2014例,其中本地人口1335例,年均发病率24.16/10万。2004年3377例,
2005年565例,2006年407例。
病毒性肝炎 1957年始发。50年代共报告271例,年均发病率3.18/10万。
1986~1994年,发病率波动在369.10/10万~82.63/10万之间,呈现较高发病水
平,居法定传染病发病率首位。2006年,发病数7964例,死4例,发病率143.87/10
万。
流行性出血热 1965年在天台县苍南公社发现。1973年开始,各县相继发现病
人,疫区不断扩大。1984年,天台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42个监测点之一,合作开展监
测研究。至1996年,累计发现病人14990例,死162例,平均病死率1.08%,疫情波
及9个县(市、区)、310个乡镇。2006年报告139例。
· 1448 · 台州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