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4 - 《台州市志》下册
P. 984
文精神。
唐初,出现弘农一位张姓僧人万里探望兄长一日返回的传说。这位左手执鼓、
右手执棒的“万回”,到宋代时被当作“和合之神”来供奉。而天台山的传奇人物国
清寺丰干、拾得与寒石山寒山子诗偈唱和,情逾亲人。至明代中叶,在儒释道三教
合一的大背景下,手执荷花的拾得和手捧斋盒的寒山,取代万回,成为民间婚庆喜
神——“和合二仙”。清代雍正帝又敕封为“和合二圣”,长期供奉于天台国清寺和
苏州寒山寺。于是寒山、拾得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成为中华“和合”
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丰富中华“和合”文化的内涵 先秦多种原典都对“和合”作诠释,虽则仁智互
见,却也大同小异。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以僧人的身份作出别出心裁的解释。在
《制法十条》中说:“僧名和合,柔忍故和,义让故合。”对“和合”及其与僧人的关系予
以简明的界定。僧人称“和尚”,即“以和为尚”,大师将它与“和合”联系起来;然后
又将“和合”解释为“柔忍”、“义让”,这是十分妥贴的。它道出以普度众生为职志的
僧人与“和合”文化的内在本质联系。
更重要的是,如上述所举,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内涵是全面的。既有天人关
系、人际关系,也有关于人的身心“和合”的;既有佛道两教的“和合”的内涵,又有
儒家以及民间的“和合”的表现,还有“和而不同”以及三教互相融合的表现。可以
说涵盖“和合”文化所有层面。特别是智者大师的“圆融三谛”和“性具善恶”哲学观
点,在全国首创大规模放生;郑至道继承者大师首创“治生是道”,阐扬“四民皆本”
之说,开后世“工商皆本”说之先河;寒山子息影林泉,诗禅自娱;张伯端引入佛禅理
法,合一三教;济公的“息人之诤,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游戏笑谑间”……这些都是天
台山和合文化中具有开创性和总结性意义的东西,是对中华和合文化重大贡献,也
是世界文化的精神瑰宝。
道德教化的民俗教材 天台山“和合”文化提倡四民皆本、崇教惟善、宽容忍
让、尊阳崇阴、扶弱济贫,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对于扶正祛邪、培育良
好社会公德、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天台民间流传着很多包
含丰富和合内容的警句和谚语。《寒山答拾得》已经成为人们乐于征引的戒忍和解
的自律名言;三十六则《济公活佛圣训》中诸如“弟兄姊妹皆同气,争什么?”、“公
门里面好修行,凶什么?”、“人世难逢开口笑,恼什么?”、“人争闲气一场空,恨
甚么?”、“冤冤相报几时休,仇什么?”、“欺人是祸饶人福,卜甚么?”等则,已经
成为人们立身行事和修补关系的箴言。“远亲不如近邻”、“树靠根,人靠心”、“穷
帮穷,邻帮邻”、“作福不如远罪,避祸不如省非”、“妻贤夫少祸”、“日难讲人,夜难
· 2040 · 台州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