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2 - 莲都区志
P. 842
· 780 · 莲都区志
人数由1957年的1730人增至2678人。
丽水的生产“大跃进”运动,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许
多坚持实事求是的基层干部被作为“拔白旗”的典型,遭到无情打击,欺上压下的“浮夸风”盛
行。丽云等区、乡严重缺粮,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六中全会
以后,丽水“大跃进”运动中“左”的做法得到初步纠正。1959年3月,免去张介青丽水县委第
一书记职务。
治理太平港 该工程在小安溪流域,位于城区西北 7 千米的凤鸣、林宅口、官桥、白前、
武村、敏河和苏埠7个村。联城镇沿溪两岸村民,自1962年起,筑堤护岸,修建了长达4千米
的防洪堤。但由于缺乏全面规划,各村各自兴建,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各村的堤坝互不
连接,故一遇洪灾,大部分堤坝被毁,村庄被淹,农田冲成沙滩的水患时有发生。沿岸群众要
求建设一条坝体坚固防洪能力强的防洪堤的愿望十分迫切。
1975 年 10 月,县政府决定重新治理太平港。该工程自柴弄口至苏埠村河段,全长 7 千
米,除部分沿山外,两岸共建防洪堤9千米。其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流量每秒1410立方米,
河道宽度160—230米,堤高1.9—7.9米,基础开挖深度迎水面1.5米,背水面1.2米,堤坝结
构采用干砌石块,乱石填肚的方式。迎水坡为1∶0.5,背水坡1∶0.3,顶宽2米。工程于1975
年10月30日开工,次年底完工。
工程完成后,沿岸新增耕地120公顷,初步达到了防洪效果。1983年9月,凤山前桥头左
岸,一涵洞经数次洪水冲蚀,导致336米堤坝被冲毁。县政府于1984年1月,制订修复方案,
采取疏通和堵缺口相结合的办法,疏浚河道300米、完成干砌石2858立方米、填石1422立方
米、浆砌石157立方米、清理淤积砂石4200立方米,太平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企业破产改制 1992年,丽水市政府全面部署辖区内的国营企业改制。采用租赁经营、
组建集团公司、兼并、出售、破产、解散、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丽水化工厂于1994年1月
改制为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市首家股份制企业。1995年5月,丽水动力机厂,以破
产形式进行改制,为全市首家破产的国有企业。1996年,电池厂、味精厂等一大批国有或集
体企业以破产形式改制成功。2004年,区人民法院先后受理了拥有248名职工、涉案标的达
1.43亿元的浙江碧湖啤酒有限公司破产案和拥有职工1200多名、涉案标的8189万元的浙江
安托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的破产改制案,运用调节审判形式,两家企业改制成功。至 2004 年
底,全区共有38家国营、集体企业完成改制。
滩坑移民安置 滩坑电站是丽水市一重大建设工程,它的建成对缓解浙江电力紧张,促
进丽水市经济发展和改变丽水落后面貌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2003〕23号)文件,莲都区安置滩坑移民的任务是4500名,
因水阁镇划归丽水经济开发区管理,原水阁镇550名安置任务由市政府另作安排,最终全区
落实安置3950人。移民主要来自景宁县外舍乡、金钟乡、渤海镇、陈村乡、大顺乡,共计1128
户、3702人;青田县北山镇岭根乡计68户、281人。
这些移民被安置在莲都区的6个乡镇32个行政村的35个安置点。全部实行有土定点安
置。先后分三个水平年实施:第一个水平年安置654人、185户,安置在高溪乡7个行政村,第
二水平年安置538户、1829人,分别安置在碧湖镇、老竹镇和丽新乡19个行政22个安置点;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