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9 - 莲都区志
P. 989
第二十四编 教 育 · 927 ·
会小学校 2 所。民国 17 年(1928),全县学龄儿童 12302 人,在校儿童 3473 人,入学率 28.2%。
民国 24 年(1935),实施义务教育,办短期小学 17 所,学生 1115 人,教职员 17 人。民国 26 年
(1937),天主教会求是小学(民国10年即1931年创办)改名崇真小学。是年,佛教会创办华雨
小学。民国27—28年(1938—1939)8—9月,省立临时联合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省第一儿童保
育院在碧湖镇成立,省铁工厂子弟小学在大港头村开办。11月省立五峰小学由永康方岩迁碧
湖镇,更名国民小学。民国29年(1940)8月,开始实施国民教育。民国33年(1944),省立处州
中学附属小学改省立处州小学,私立南明小学创立。是年,全县小学171所,其中中心国民学
校31所,国民学校136所,私立教会小学3所,实现新县制定一乡(镇)一所中心学校。全县学
龄儿童19129人,入学7137人,入学率37.3%。民国36年(1947),全县乡(镇)整编后,有小学校
171所,其中中心国民学校18所,国民学校148所,私立小学校2所,教会小学3所,教职员51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管崇德、崇真、华雨等教会小学,各区设1所公立中心小学,全
县小学124所,其中民办(含私立)119所。1951年,贯彻“学校向工农开门”方针,全县民办小
学 231 所。1952 年,民办小学全部转为公办小学。1953 年,贯彻国务院“整顿巩固,重点发
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方针,至1955年,经整顿全县小学200所。1958年,学校统一由公社
管理,撤区中心小学,各公社设1所中心小学。1964年,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推行“两种教
育制度”,全县出现巡回班、早晚班、半日班、牧童班等多种办学形式,有小学438所,其中简易
小学75所(后称耕读小学),少数民族小学9所,在校学生23611人,教职工894人,学龄儿童
入学率61.81%,师生比例1:26.4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小学“停课闹革命”。
1967年,陆续“复课闹革命”。1968年,城关镇6所小学分别改名工农“五七”一至六校。1969
年,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教师工资实行“民办公助”“工分加补
贴”办法,城镇小学由部门或集体办。完小普遍附设初中班,学校数量多、教学质量低。1971
年,恢复公办小学,学校建立“三结合”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1979年后撤销完小初中
班,小学教育逐渐恢复正常。1984 年,丽水地区聋哑学校首次招生 32 人,学制 8 年,至 1989
年,有12个班级,学生192人,教职工34人。1985年,开始分批施行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城关
镇、碧湖镇小学毕业生可直接升入初中。是年,学龄儿童入学率 98.8%,12-15 周岁普及率
94.57%,在校学生巩固率99.36%,应届毕业生毕业率98.68%,应届高小毕业生升学率84.9%,
达到省规定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要求。1990 年,全市小学 296 所,936 班,在校学生 30052 人。
其中,简易小学36所,36班,学生338人,私立小学3所,26班,学生1170人。教职工1446人,
其中民办教师179人,师生比例1:20.78。学龄儿童24107人,入学学龄儿童23926人,入学率
99.25%。1991年,全市有小学284所。1992年有274所(1993年创办了大洋路学校),通过学
校布局调整以后,到1999年撤并至154所。
2000 年,丽水地区撤地建市设区,划归莲都区管辖的小学有 136 所,886 个班级,在校生
30819 人,教职工 1858 人,学龄儿童 24298 人,入学学龄儿童 24294 人,入学率 99.98%。2001
年,全区有小学108所,823个班级,在校生29619人,教职工1853人,学龄儿童22703人,入学
学龄儿童 22702 人,入学率 99.99%。2002 年,全区有小学 98 所(创办了莲都小学),808 个班
级,在校生 29091 人,教职工 1852 人,学龄儿童 21998 人,入学学龄儿童 21996 人,入学率
99.99%。2003 年,全区有小学 77 所,773 个班级,在校生 28822 人,教职工 1796 人,学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