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8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328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第三章 菇民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庆元县从事香菇生产的人口逐年增加。1997 年庆元县从事

            香菇生产的人口达到历史顶峰。之后,随着香菇技术的推广和农村人口流动,全县菇民逐渐减少。2010 年,
            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农户仅占农村总户数的 14.93%。
                 随着香菇经济的发展,菇民组织也不断壮大。1952 年,县农民协会召开第一次菇民代表大会,成立
            庆元县菇民协会。1956 年,庆元县菇民协会更名为庆元县菇民委员会。1984 年 10 月,庆元县菇民委员
            会改为庆元县香菇生产协会。1998 年 4 月,庆元县香菇生产协会更名为庆元县食用菌协会。



                                               第一节 菇民人口



                 清代,庆元县的菇民区基本上固定在庆元东部、东北部、西北部。1953 年,根据县政府《菇情调查》,
            全县 42 个乡有 25 个乡属菇民区。其中,东部有荷地、杨桥、漈东、岭头、西溪、八炉、东山、青竹、举水、
            落岭、周墩、竹坪、杨石、蒙西、左溪 15 个乡,各乡约 60%—75% 的人口从事香菇生产;东北部有石湖、东乔、
            合湖、南洋、竹山、斋郎 6 个乡,各乡约 43%—65% 的人口从事香菇生产;北部和西部有四山、和山、三坑、
            南坑 4 个乡,各乡约 50%—70% 的人口从事香菇生产。
                 1992 年,全县 20 个乡镇中,有岭头、荷地 2 个香菇专业乡、镇,78 个香菇专业村,1000 余户香菇专业户,

            把制菇作为一项家庭副业的农户则占农户总数的 60% 以上。1994 年,全县制菇农户 27059 户,占农户总
            数的 65.1%,从事省外段木制菇的有 2000 户,占农户总数的 4.9%;从事菌种生产供应有 164 户,占农
            户总数的 0.4%;从事菇木糠加工有 285 户,占农户总数的 0.68%;从事脱水烘干设备供应维修有 215 户,
            占农户总数的 0.5%;从事筒袋加工有 60 户,占农户总数的 0.14%;从事香菇购销有 1900 户,占农户总
            数的 4.6%;从事香菇运输有 200 户,占农户总数的 0.48%;从事饮食服务有 180 户,占农户总数的 0.43%。
            1997 年,全县制菇农户 3.6 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 80%,是食用菌从业人员最多的年份。
                 随着制菇技术向全国推广和庆元农村人口外出,庆元县制菇农户逐年递减。2005 年,全县食用菌生
            产农户 10313 户,全县制菇农户除安南乡、龙溪乡、隆宫乡 3 个乡镇外,其他乡镇都超过 200 户,其中
            黄田镇、竹口镇、松源镇、荷地镇、五大堡乡、合湖乡、岭头乡超过 500 户。2010 年,全县食用菌生产
            农户约为 8000 户,占农户总数的 14.93%。




                                               第二节 菇民组织


                 浙江菇业会馆(浙江会馆)

                 庆元菇民在县外谋生,人地两疏,于是建立组织,以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最早的菇民组织是成立于清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设在福建省建瓯县城内的浙江菇业会馆(又称浙江会馆)。民国初年,庆元、龙泉、
            景宁三县菇民联合在闽、赣、皖、桂等省 100 多个县(市)成立浙江同乡会和菇业公会,并在福建省南平


            27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