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2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732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第一章 风俗






                 庆元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之后根据岁时和节气,比较重要的节日有元宵节、春社、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中,立夏节气时吃立夏羹、逢闰月吃闰月饭又是庆元特有的地方特色节
            日风俗。1991—2010 年,庆元人民生活习俗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悄然改变,精细粮食在饮食结构中的
            比重逐渐上升,肉、水产已成为餐桌常见食材,但仍保留着不同节气制作时令食品的传统饮食习俗。改
            革开放后,促使庆元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出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了庆元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庆元人民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礼仪习俗,随着人口流动、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
            婚嫁、丧葬习俗受国家政策、当地政府移风易俗制度的影响最大,总体朝着礼仪简化的方向转变。



                                               第一节 节日风俗



                 春节
                 又称过年,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为春节;农历一年的最
            后一天(大月为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为大年三十。庆元民间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小年为农历
            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大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初五日年才算过完。
                 过小年 也称“灶王节”。小年的日期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传说,此日是灶君上天祭灶

            日,家家户户打扫房屋,擦洗家具,称掸尘,俗称打炱。人们用带叶的竹枝扎成炱刷,彻底清理室内屋外、
            屋前屋后,衣服被褥洗涤一新,等待新年的到来。过小年最重要的仪式是晚上祭灶,供奉灶君。传说古
            时人吃东西不洗也不煮,人和牲畜经常生病。玉皇大帝见凡间年年遭瘟疫,便派身边童子下凡来管人们
            的膳食,封为灶君。灶君投胎到高氏,教人筑灶、煮食,东西要洗净、煮熟才吃。自此,人民少了许多
            病痛。灶君死后,百姓尊他为灶神,在灶头上安放其神位,神位两边还贴联“上天奏善事,回驾赐祯祥”。
            每年末,灶君上天向玉帝禀报百姓的膳食诸事。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净灶,清洗灶头、餐桌、菜厨、饭桌、
            板凳,打扫房屋。同时,祭拜灶君,放鞭炮送灶君上天,让灶君上天在玉帝前说好话。至除夕迎回灶神。
            20 世纪 90 年代后,祭拜灶君习俗已不多见,但掸尘、打扫卫生的习俗一直延续。
                 过大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过大年的第一天,人们要举行接祖神,俗称请太公。此日始每早
            要在祖神位或画像面前点香,摆 4 碗米饭请太公,至正月初五送太公。寓意将老祖宗接回阳间来过年。
            此风俗体现下一辈常怀感恩之心,长存报恩之志的传统。20 世纪 90 年代后,此俗已废。
                 小除夕 俗称辞年,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二十八日,是除夕前一日。

            人们会在家里的厅堂或家门前或阳台上,摆好供桌,祭谢天地,辞别旧岁。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花果、
            茶酒齐备,六斋、十味、鸡、鸭、隔年饭、五果(一种印成圆形和方形的小米糕)摆满供桌。地上盆里
            烧贡银,家长长辈念词祈祷来年平安。庆元的传统,神比祖宗大,祭完天地,再祭祖宗。祭祖宗时不用
            茶酒,但要增添菜饭,烧银纸。因辞年的“辞”与麻糍的“糍”同音,庆元民间都在此日做麻糍,吃麻糍,
            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20 世纪 90 年代后,此俗已废。
                 除夕 又称大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是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与春节(正月初一)


            67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