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5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735
第三十七篇 风俗 宗教
台下堆满干艾叶。道士在神台四周点起 48 支蜡烛和 48 柱檀香。然后抽出神刀,边舞边念:“四月初八送
虫公,一送送你到山东;四月初八送虫娘,虫娘一去不回乡”。念毕,举刀朝四周劈去,砍落的烛火点燃
地上的艾草,神台上即刻升起一股浓烟,浓烟随风飘去,熏的毛虫眼瞎翅膀焦,毛虫只能抱住树枝慢慢爬行。
此后,庆元一些地方的人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往房屋柱子、门窗上贴神符,神符上写着黄袍道士念的咒
语或焚艾叶驱虫。20 世纪 90 年代后,此俗渐废。
端午
五月初四过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自从元朝末年始,
庆元民间将端午节日期改为五月初四。“相传胡仲渊以午日出师改焉。遂沿为例,邻邑皆然”(清光绪《庆
元县志》)。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 年)五月,朱元璋的处州守将胡琛征调各县乡兵增援闽军,庆元、龙
泉等县子弟兵向福建松溪集结,预定初五围攻浦城,老百姓或为送子弟兵上前线或为躲避战祸,纷纷在
初四日提前过端午节,此后相沿成俗,之后庆元、龙泉及福建的一些地方都在初四过端午节。县外人将
初四过端午说为:高山妇女不知屁,端五当端四。
插艾叶、挂菖蒲 蒲叶似剑,艾叶似旗,传说蒲艾有驱逐邪魅之效,有些人家还会贴上“艾叶如旗
招百福,菖蒲似箭斩妖邪”的对联。庆元城乡流传着端午挂菖蒲和艾叶的传说:古时有一年端午节,家家
户户正喜气洋洋地煮粽子吃,忽然,一帮番兵朝庆元杀来。番兵路上见人便杀,见屋便烧,眼看就要杀
到松源城。可城内只有衙门捕快,根本无法抵挡。百姓都说:这回松源城要灭了。这时,城外拱瑞堂的五
尊大帝显灵,将城外田洋里的麦茬全变成士兵,把松源城团团护住,可士兵手中都没武器。大家正在犯难,
五尊大帝将松源河两岸的菖蒲变成长剑,艾叶变成飞镖,士兵们都有了武器。番兵杀到城外,见城墙下
布满手执兵器的士兵,吓得不战自退。此后,每年端午节,人们要在门窗上挂些菖蒲艾叶。一是纪念五
尊大帝护城有功,二是因为菖蒲艾叶曾经是兵器,可以辟邪。此俗一直延续。
包角黍 即包粽子,还要饮雄黄酒、挂香袋。粽子有菱形、方形形状,菱形粽子有大小之分,大个
的称丁粽,小个的称粽儿,方形称还包粽。在庆元民间风俗中丁粽含人丁之意思,粽儿含生儿添丁之意义,
端午节每个家庭要为每个人口准备一个丁棕和部分粽儿。其中,每家要备一个内藏粽儿的特大丁粽,此
粽称添丁粽,俗话说:男人吃到小粽者鸿运当头,妇女吃到小粽者会添丁,小孩吃到会读书。当母亲的要
为出嫁的女儿家庭准备丁粽,并亲自送去,表示长辈之关爱,女儿用还包粽回礼感恩。此俗一直延续。
采端午茶 农历五月五日,庆元村民到山间野外采集中草药,中草药总数达十几种,去泥晾干,切
碎炒焙,晒干混合,名曰“端午茶”或“午时茶”。“端午茶”具有祛暑、舒胃、散风、退热等功效。平
日家人偶有不适,取出用开水沏泡饮用,重症者加水煎服,疗效颇佳。20 世纪 90 年代后,农村地区仍保
留此俗。
走桥 是指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乡村妇女在廊桥上来回反复行走、反复唱祷的文化活动的形式。
走桥是庆元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以敬神、娱乐为内容,以歌谣、祭祀活动为载体,富有历史、
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元素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由于走桥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性活动,历史上
没有得官方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所以鲜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走桥是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古时候,庆元民众对屈原的祭祀非常隆重,纪念活动从农历五月初五日早晨开始,一直延续到翌日夜晚。
由于端午节前后是南方多雨季节,祭祀活动常常不得不从河边移到廊桥上进行,后来便形成走桥这样固
定的民间集会。据史料记载,庆元的古代乡村社坛就设在廊桥上面,廊桥供奉社神之外还供奉着观音菩
萨等佛教神像,是佛教信徒活动的主要场所。后来走桥慢慢的便演变成民众祭拜神灵、祈求福祉的仪式。
走桥是庆元先民对廊桥文化崇拜的反映。在庆元方言中“桥”与“朝”同音,俗话“朝上有人好做官”,
人在桥上走就寓意“朝上有人”,意味着飞黄腾达,大贵大富。由于走桥活动迎合百姓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
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每年端午节的第二天拂晓,来自全县及周边地区(龙泉、景宁与福建政和、松溪等
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