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6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736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县)的妇女,头插鲜花,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带着粽子、水果、茶点、香、烛、黄纸、鞭炮等祭品,
分别到县城附近的双门桥、袅桥、咏归桥等桥上,进行走桥活动。参加走桥者先要在廊桥中间的供桌上
摆好祭品,点香朝拜。并将点燃的十双香拿在手上,肩上挂若干粽子,嘴里唱着民间小调和山歌,以边
走边唱的形式由桥头走到桥尾,再从桥尾走到桥头,一共走十个来回。每走两个来回,就在桥头、桥中、
桥尾三处往河里各扔一个粽子。走完十回,再到桥下的河边找一块大石头,在上面摆上茶点、水果、香、烛、
纸、粽子,点香烧纸唱祷、祭拜,而后把该处的祭品投入河里。之后,再回到桥上祭拜,焚烧所带的全
部香纸、经卷,燃放鞭炮。与此同时,包好桥上朝拜后的祭品,带回分给家人吃,以期子孙兴旺、福禄
无边。该项活动是民众自发的行动,所以前来走桥的人有远有近,有早有晚,整个过程是松散型的。走
桥者络绎不断。整个走桥活动从天蒙蒙亮开始,直到临近中午才结束。走桥时诵唱的曲调,是庆元山歌“哭
娘腔”,音乐旋律舒缓简单,但都是吉祥、祈福的内容。如《走桥歌》:“五月初六出门去走桥,看见溪河
水漂漂,看见水面一座桥,金做栏杆木做桥,一同玉女一同信,金童玉女接我桥上拜观音,拜的观音云
头现,双线透尾子孙满堂做个好福人”。走桥以廊桥为主要活动空间。集传统服饰、民间歌谣、祭祀祈祷
仪式为一体,可以说是庆元民俗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走桥习俗一直延续。
六月六
为晒衣、晒书日。六月初六晒书源于北宋,相传玉皇大帝当天于六月初六赐予宋真宗天书,真宗皇
帝就将此日定为天祝节。从此,读书人晒书籍、字画,老百姓则晒衣服、被褥,此俗一直延续。人们把
六月初六视为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庆元人们一直流传着:“六月六,曝得鸡卵熟”这一谣谚,会在当天晾
晒衣物、书籍。20 世纪 90 年代后,此俗渐废。
小暑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
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新米饭等。据说“吃新”乃“吃辛”,为此第一口新米饭必须让种谷的人先吃,
也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庆元大部分乡村都会在小暑前后举行隆重
的迎神祭祀活动和“吃新”节,此俗一直延续。
七月七
又称七夕节、乞巧节。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
还说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庆元民间习俗,当天民家要炒茶点,如炒粿片、粿丝、
瓜子、花生,并将茶点分给孩童。20 世纪 90 年代,还有许多家庭在当天将粿片等茶点加盐水入味后,放
入砂锅中炒制。进入 21 世纪后,此俗逐渐消失。
七月半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庆元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做七月半馒头,礼拜香火,祭奉祖宗。《修行志》说:“七
月中元节,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念经”。佛教徒于当日举行盂兰盆会。当天,庆元各宗
祠要请僧道来斋醮,并做馒头分发给族人祀奉祖先,久而久之,民间就习惯地称之为“七月半”。
庆元有七月半“抢香桥”的习俗。传说七月半是鬼节,当天地藏菩萨传书各州县城隍爷放冤魂饿鬼
三天假日,让他们在凡间自由讨吃。庆元的城隍爷正巧是这天生日,有一年他自己一时高兴,给那些鬼
魂们多几天假,谁知鬼魂们得寸进尺,在外作恶。城隍爷规定的假期已满,可许多恶鬼还在凡间不肯回来。
这件事传到地藏菩萨那里,便对城隍爷说:“这些恶鬼流落凡间,害苦百姓,我们又深在地府,管不着他
们,还是请凡间百姓把他们赶回阴曹吧”。第二年,快到七月半的时候,城隍爷托梦给庙祝,将地藏菩萨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