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自然灾异志
P. 155
万历十六年三月初五(1588年3月30日)寒潮大风,飞云江船只翻沉,溺死50多人。①但涉
及此类水上安全事故的历史寒潮事件,古代地方志多数失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气象预报尚处初创阶段,仅1952—1957年的3次寒潮和2次
冷空气影响过程,浙江沿海沉损船只436艘,因灾死亡523人,失踪52人。此后,气象预报服
务事业逐渐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因寒潮包括冷空气造成的海损事故大幅减少。
1995年11月7日,舟山出现10级以上寒潮大风,嵊泗极大风速达到32米/ 秒,翻沉木质渔船
11艘,死亡5人。2009年1月22日夜寒潮大风,沿海风力9级~11级,岱山县鼠浪湖出现极
大风速33米/ 秒;自次日凌晨起,宁波、舟山、台州、温州四地共有82条海上客运航线停航,温
州滞留旅客230名。
( 二)寒潮冻害
导致严重冻害的浙江寒潮,分暴寒、骤冻和剧冷3种情况。
1.暴寒型寒潮
暴寒型寒潮多出现在早秋或晚春季节,常造成粮食生产严重损失,典型历史事件如宋乾
道元年(1165年)“三月,暴寒,损苗稼”②;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月初旬,骤降大霜,建德、
淳安、兰溪等荞麦、粟豆无收,民大困窘。1987年4月11日的寒潮导致罕见倒春寒,致全省受
灾春粮460.3万亩,损失粮食4.1亿斤、油菜5800万斤。
2.骤冻型寒潮
骤冻型寒潮往往在寒流入侵前有个异常增温现象,以骤然大幅度降温造成突然冻害,其
过程常伴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清顺治十四年十二月一日(1658年1月4日),温州“午后炎热,
蛰虫尽出,是夜严霜如雪,野中蛇死无数”③;道光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1831年5月8日),东
阳县“大热,申刻狂风雷雨,大寒,有樵夫冻死山场者数处”④。
3.剧冷型寒潮
剧冷型寒潮以持续性冰雪低温天气为特点,寒冷程度往往能冻死越冬作物及果树竹木
等,典型事件有:清嘉庆元年正月九日(1796年2月17日),全省遭遇特强寒潮,风雪奇寒,浙
北运河湖荡冰封12天,海宁县鸟雀及果木皆冻死,黄岩县橘树、麦苗悉多冻死;道光二十五年
(845年)十一月下旬,大风奇寒,浙北河港冰冻10余日,永康、缙云等县樟树和桕树皆冻枯,
1
逾一年始复生萌芽;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寒潮频繁南侵,全省溪河湖泊悉
皆封冻,建德山中巨石多冻裂,温州百余年榕树冻死,时称寒冷之剧为南方未有;民国34年
(945年)2月5—16日两次寒潮,黄岩县田间绿肥作物大部分冻死,致是年早稻收获不及一
1
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突出的寒潮冻害为1976/ 1977年冬季,3次寒潮侵袭,全省低
温雨雪天气持续40天,1月平均气温降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大部地区公路交通中断
① 〔清〕嘉庆《瑞安县志》卷十《祥异》。
② 《宋史》卷六十二《五行志》。
③ 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十八《祥异》。
④ 〔清〕道光《东阳县志》卷十二《禨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