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2 - 自然灾异志
P. 152
省夏季电力供应仍然短缺。2006年,高温时段自6月12日至9月4日,全省平均高温日数
34天,其中8月26—29日出现大范围持续37℃~39℃高温酷热天气;夏季电力供应多次启
动避峰方案,控制企事业单位用电负荷,以保证居民用电。2007年6月中旬起,又开始出现
大范围高温天气,至8月上旬终止;全省高温程度达30年一遇,沿海部分地区达到50年~70
年一遇,50%的县市的最高气温升至39℃~42℃,舟山、奉化、桐乡等测站的气温皆创当地极
端最高纪录;高温热浪致中暑病人急剧增加,死亡率亦大幅升高;浙江电网日最高统调负荷突
破3000万千瓦,超出上年最高负荷纪录。2010年夏季在7月1—6日、7月18—24日、7月
31日至8月15日出现3次大范围高温天气,有22个县市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是年
强高温天气除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外,成为太湖蓝藻大范围暴发的
一个诱因。
第 二 节 寒 潮
寒潮为北方冷空气强烈袭境,属大范围灾害性天气,多见于秋末和冬春季节,大风伴随强
烈降温出现的主要灾害包括大雪、冰冻、低温冷害等,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并导致交
通、海难事故,也往往是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患者症状加重或发生意外的触发因素。浙江气象
统计的寒潮标准为:当冷空气入侵时,凡日平均气温24小时降温幅度8℃以上,或48小时达
10℃以上、72小时达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若以上降温幅度指标每增加2℃
或4℃以上,则分别称为强寒潮、特强寒潮。
一、寒潮记录
古代无寒潮之称,但历代灾异记述的极端冷冬和严重冰雪低温灾害,皆由寒潮包括强冷
空气等频繁南侵所致,并记载许多反映强烈寒潮过程如大风雪奇寒、烈风寒甚、一夜严霜杀稼
等天气特征现象。《新唐书》记载神龙元年(705年)三月乙酉这一天,“睦州(今淳安)大风拔
木”①,并出现“暴寒且冰”②。此系全省见诸历史文献的首例特强寒潮记录,是年以时近清明
节气,出现强冷空气及剧烈降温至冰点的情况,已属于百年一遇的寒潮灾异。这些严重寒潮
天气过程也是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典型事件,华东地区在宋大观四年冬季(1110/ 1111年)遭
遇12世纪初期最寒冷的天气,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太湖封冻,冰厚数尺;寒流南侵,福建中部
沿海的长乐县亦积雪数寸,冻死漫山遍野的荔枝树。而造成该冬极寒事件的原因即发生于大
观四年十二月底的那次特强寒潮。《南村辍耕录》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六日浙西
寒潮大雪,“震霆掣电,雪大如掌,顷刻积深尺许”③。所见短时暴雪量之大堪称奇闻。明嘉靖
① 《新唐书》卷三十五《五行志》。
② 《新唐书》卷三十六《五行志》。
③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