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2 - 自然灾异志
P. 252
引起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地面塌陷对周边居民造成一定威胁,尤其是30号矿脉塌陷区邻
近公路,危害较大,山腰部位的塌陷区损及林业资源并破坏自然景观。
(三)江山市双塔街道莲塘自然村后山坡地面塌陷
江山市双塔街道莲塘自然村后山坡地面塌陷位于丘陵区,海拔高程115.5米~169.6
米。地层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含石煤炭质泥岩,历史上采煤坑道广布。有12个塌陷坑,发生时
间在1970—1980年。塌陷坑径5米~9米,少量达30米;深3米~10米,坑底积水30厘米。
塌陷影响面积0.139平方千米,塌陷强度86.3个/平方千米。莲塘村塌陷造成2.7亩茶园轻
微受损。
(四)常山县天马镇大弄口村湖顶山地面塌陷
常山县天马镇大弄口村地面塌陷位于村北500米的湖顶山上。1993年6月开始,湖顶山
上开始出现地面塌陷,2000—2002年小型塌陷尤多,主要损失为一些经济作物和矿山残留建
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该塌陷源于早期地下采挖石煤形成的地下坑道,时间久远而坑道支
撑桩腐烂,导致上部岩土体塌陷,形成一个面积达0.015平方千米的塌陷坑群,单坑形状呈长
条形、圆形,面积大者可达1000平方米,深度一般2米~3米,最深6米以上,分布零散,呈群
集式排列。由于塌陷地处山顶,受损失的主要为橘林。
(五)苍南县矾山镇南坪山地面塌陷
苍南县矾山镇南坪山地面塌陷属中型地面塌陷,位于矾山镇南西侧南坪山北坡,标高
250米~375米。塌陷区形成于温州矾矿312主采洞以北的老采空区,其平面形态呈楔形,长
轴方向呈西北向,长500米,平均宽200米,面积0.1平方千米。岩性为下白垩统馆头组凝灰
质砂砾岩、凝灰岩等;残坡积层岩性为黏性土混碎石,厚度1米左右。地面塌陷迹象最早出现
于1995年,是由于地下大面积开采明矾石矿,采空区顶板冒落而形成。塌陷区的变形主要痕
迹有:地表形成多处塌陷坑,在南侧产生1号长条形陷坑,长100米,宽15米,深度10米~30
米;北侧出现2、3、4号三个小陷坑,呈群集式排列,相互间距小于10米。其中,2号陷坑呈圆
形,大小8×6米,深4米;3号陷坑呈三角形,长25米,宽20米,深5米~10米;4号陷坑呈椭
圆形,大小12米×8米,深2米~5米;中部两幢民房的墙壁出现较多陡倾角裂缝,宽1毫
米~5毫米。该处地面塌陷变形已毁坏房屋9间,仍处不稳定状态,2003年6月至2010年先
后发生4次不同程度的塌陷变形,未造成人员伤亡。
(六)武义县桃溪镇锦源村潘村萤石矿地面塌陷
武义县潘村萤石矿地面塌陷位于武义县城西南直距34千米,处于桃溪镇与西联乡交界
地段,萤石矿地在潘村南端。该矿自20世纪70年代被当地村民发现,并由当地乡村企业集
体开采,1982年和1998年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对该矿点进行普查,其矿体规模为大型。后
来由个体承包开采,开采方法均为竖井或盲井,以阶段石门—沿脉平巷方式开拓,以浅孔溜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