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4 - 自然灾异志
P. 254

致该区6处塌陷,有23个塌陷坑,坑径5米~22.5米,深6米~10米。坑边裂缝最宽处2


                                米,最窄10厘米,深可达1.5米。在石灰窑边的5个塌陷坑连成一个大塌陷区,塌陷区长100



                                米,宽50米,深12米;单坑间地裂缝隙相连,宽处2米,窄处10厘米,裂缝呈环形分布,稳定


                                性差,矿坑塌陷已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万元。





                                          (十一)武义县茭道镇杨家村杨家萤石矿采空地面塌陷





                                          武义县茭 道镇杨家村杨家萤石矿采空地面塌陷,位于武义县城东北方向直距13千米的



                                丘陵地带,山体呈东北走向,其中采空区沿山脊延伸方向展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


                                211.3米,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110米,相对高差101.3米,塌陷区西南侧即茭道镇。地面塌



                                 陷主要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当地农民进入矿山乱采滥挖,直到1997年矿区停产闭坑。杨


                                家萤石矿采空区按矿脉开采地段,主要分0号、1号~3号、4号矿体采空区,其地表均不同程



                                度地发生塌陷。



                                          0号矿体采空区垂直通过330国道,位于330国道两侧。西南侧地表塌陷坑延伸长100


                                米,宽3米~10米,深5米~10米,面积1440平方米;自标高110米至0米,采矿垂深110米。



                                330国道下方原东风萤石公司保留的矿体顶盖30米,后期茭 道乡砩矿公司对矿体进行过部



                                分回采,至2010年矿体顶盖厚度23米;东北侧曾发生过小规模地面塌陷,地表塌坑长200


                                米,宽5米~10米,局部达15米~20米,深度15米~20米,面积2500平方米。



                                         1号~3号矿体采空塌陷区呈不规则条带状连续分布,长160米,南西段宽25米~30米,



                                东北段宽30米~50米,面积4600平方米,深度10米~30米。矿体顶板坍塌较严重,局部见


                                有巨大崩塌物,大小10米×5米×3米;在部分强硅化处,底板围岩保留较好,断面清晰可见,



                                平直光滑。


                                          4号矿体采空区塌陷坑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圆形,长轴180米,短轴30米~50米,面积



                                7200平方米,深度20米~30米。顶板围岩结构松散,风化坍塌现象十分明显。底板围岩具



                                强烈硅化蚀变,尚保留较完整的断面,局部高岭土化,节理发育处风化坍塌明显。





                                          (十二)诸暨市直埠镇石宕下村地面塌陷




                                         诸暨市直埠镇石宕下村地面塌陷,位于宕下村南西侧的山脊上,属小型塌陷。出露地层



                                为寒武系炭质砂岩及石煤层,石煤层厚8米左右。地面塌陷发生于1997年1月,塌陷部位位



                                于石煤层上部,或沿走向延伸部位的上部。单个塌陷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米~20米,陷


                                深2米~3米,剖面呈漏斗状;陷坑四周岩土体裂隙发育,初步查明共有4个。其塌陷坑群体



                                呈北东走向串珠状分布,与煤层分布具一致性。整个塌陷变形区面积2000平方米。





                                          三、岩溶类塌陷事件







                                          (一)浙江医院地面塌陷





                                          浙江医院地面塌陷始于1972年10月,在院内东北角建成深井一眼(浙医2号),地下水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