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5 - 自然灾异志
P. 255

赋存于断层破碎带的灰岩角砾填充物中,主要含水段86米~108米,属岩溶水的特殊类型。



                                  地下水位埋深13米,开采量可达1000立方米/天。在建井抽水试验的同时,发生塌陷,造成



                                  的沿断裂破碎带长800米、宽50米,建筑物开裂,地面出现不均匀下沉。此后控制地下水开


                                  采,未发现有塌陷发展。



                                           1995年12月19日凌晨,在院内1号楼北侧路面再次发生塌陷,距以上开采井西南145


                                  米,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塌陷坑近椭圆状,长轴9米,短轴5.5米,可测深度8米左右,体



                                  积150立方米,坑壁陡立、完整,周围建筑物、地面未发现明显变形或开裂,塌陷坑与开采井的



                                  连线与断裂带几乎完全重合。当日下午对塌陷坑进行回填,生产井停止开采。


                                           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监测资料统计表明,1994年以前浙江医院开采井年平均



                                  水位埋深2.5米~5米,月平均开采量1300立方米~3300立方米,未发现任何地面塌陷迹


                                  象。至1995年1—6月,地下水开采量略有增加,月开采量3000立方米~6000立方米(用水



                                  指标每月4000立方米);但自7月起,开采量剧增至9000立方米以上,8月最高达14119立方



                                  米。月平均水位埋深相应地由1— 6月的6米~8米,迅速降至11月的26米,12月15日达


                                  到33米,并出现浑水。经计算,开采时的动水位已经超过50米,属严重超计划开采。事故发



                                  生后,19日12时测得水位埋深20米左右,恢复极其缓慢,与是年数月持续干旱、地下水补给



                                  量减少也有关系。





                                           (二)浙江大学地面塌陷





                                           浙江大学地面塌陷由深井采水引起。1974年10月,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浙


                                  江大学距教学六号楼东230米之塑像前建深井(原编号CK4)一眼,开采覆盖型岩溶水,井深



                                  307米。1976年5月投入使用,开采水量2000立方米/天,动水位降至25米左右,同时开采


                                  的教学六号楼东面300米之井下泉,采水量1000立方米/天;5月20日,教学六号楼即发生裂



                                  缝,门厅及墙体出现严重不均匀沉降,东侧墙倾斜,危及大楼安全。初期裂缝发展甚快,有时



                                  夜间能听到砖块断裂声,最大开裂处手掌能进出自如。1977年8月开始水准测量,21号井最


                                  大沉降量36.8毫米,各测点平均沉降量18.6毫米,最大沉降速度2.3毫米/天,深井停止抽



                                  水后,沉降速率由0.5毫米/天减缓到0.07毫米/天。此后又相继出现校园西端土工实验室



                                  一楼地坪出现裂隙、大楼西端水工实验室二楼墙上水管被拉断,21号井测点累积沉降量1978


                                  年7 月20 日已达41.6 毫米。



                                          钻探表明,教学六号楼地质结构复杂,基岩顶板起伏颇大,最大深度可逾40米,形成长轴



                                  近于东西向的椭圆形漏斗,在漏斗中心于硬塑状砾质土及棕黄色黏土之下分布一层厚约15


                                  米~20米的有机质淤泥或淤泥质黏土层,天然含水量40.7%,有机质含量8.1%。下伏风化



                                  残积黏土或灰岩,灰岩裂隙发育有黏土充填。




                                           (三)江山市黄江变电所地面塌陷






                                           江山市黄江变电所地面塌陷发生在1979年10月至1980年8月,因附近麻车生产队开


                                  采岩溶水浇灌农田,导致农田内产生塌陷,共有塌陷坑15个,并造成江山水泥厂和附近黄江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