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1 - 自然灾异志
P. 251

一、塌陷类型及分布





                                          至2010年,全省已发生地面塌陷21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1%,分岩溶塌陷和采空


                                  塌陷两种类型。造成地面不均匀下沉、开裂或突然形成坑洞,对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采空区塌陷占地面塌陷数的65.4%,出现140处。隐患主要由早期无序采矿遗留,随着



                                  原先矿道支撑系统腐烂,采空塌陷逐渐显现。主要分布在武义、江山两地,其中武义县有52


                                  处。多见武义盆地、盆缘地带以及江山市采挖石煤、萤石矿较多的大陈、坛石、长台、大桥、张



                                  村等乡(镇),少量分布尚见宣平盆地的桃溪一带。


                                           岩溶塌陷有72处,占全省地面塌陷数的34.6%。主要出现在球川—萧山深断裂带以西



                                  的覆盖型岩溶地区,以湖州三天门、杭州西部丘陵山麓地带、建德岭后铜矿以及江山市、开化


                                  县城关附近居多。其中江山市最多,达48处;杭州次之,有9处,两地占岩溶塌陷总数的



                                  79.2%。多数岩溶塌陷沿构造断裂呈带状延伸,主要分布于石炭纪、二叠纪的黄龙组、船山组



                                  和栖霞组灰岩出露处附近区域,江山市覆盖型岩溶比较发育的双塔、虎山、清湖、上余、贺村等


                                  乡(镇、街道)即为全省塌陷多发区域。全省最早记录的岩溶塌陷事件发生在1958年,大部分



                                  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计“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年)发生11处,“八五”计划期间



                                  (991—1995年)4处,“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年)9处,自1996年控制开采岩溶区地下
                                    1

                                  水以来,事故逐渐得到有效抑制。





                                           二、采空区塌陷事件







                                           (一)长兴县东风岕地面塌陷





                                           长兴县东风岕地面塌陷位于槐坎乡东风村东风岕。 1958年1月,因长期采煤形成地下



                                  局部采空区,造成东风岕3户住房墙体出现细小裂隙、房屋前地面出现轻微下沉。塌陷区长



                                  轴方向40度,地面标高115米,平面呈圆形,变形面积17600平方米。采空区以上土层为坡


                                  洪积含碎石黏性土,平均厚3米,土层松散,透水性中等,地下水富水性中等,且受季节性影



                                  响,地下水位埋深一般1米~2米。该地面塌陷主要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周边开采


                                  地下石煤有关,出现裂隙后,60年代停止地下采煤后,至2010年裂隙基本无变化,地面塌陷



                                  趋于稳定。





                                           (二)龙游县溪口牛角湾黄铁矿区地面塌陷






                                           龙游县溪口牛角湾黄铁矿区地面塌陷位于矿区范围1.68平方千米内,分布大小矿脉34


                                  条,主要矿脉8条,矿脉走向为南—北向、西北—东南向,倾角60度~80度。该矿从1959年


                                  5月开始开采,至2003年将近闭矿,以分段崩落法开采,年开采矿石量13万吨左右,开采最终



                                 标高为40米中段(离河床埋深约100米)。由于蚀变带岩石破碎,虽采矿坑道以圆木支护,但



                                  还是经常发生崩塌、冒顶,破坏高度可达地表,1986—2010年主要矿脉均发生过地面塌陷。


                                  比如,46号矿脉塌陷坑长140米,宽30米,深达35米。从地面塌陷分布看,矿坑顶板冒落是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