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1 - 自然灾异志
P. 331

病,有的死亡率达30%。1985年1月,仙居县上灶乡四丰村一群1400多只的鸭群发病,并有



                                 死亡;是年,永嘉县沙头乡梧田村500只鸡中发病死亡64只。1986年5月,诸暨县双桥乡陶



                                  湖顶村2个养鸡户的1400只雏鸡中,因该病死亡674只。1987年,宁波市镇海区骆驼桥


                                  2500只苗鸭发病,死亡320只。1988年10月,诸暨县草塔镇小屋村一养殖户300只9日龄



                                  的肉用鸡中有97只死于该病。1991—2010年,该病得到控制。





                                           (八)禽巴氏杆菌病





                                           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禽类传染病,又名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


                                 症(简称“禽出败”)。



                                          民国时期,该病在省内多次流行,造成重大损失。民国23年(1934年),义乌县宁德乡连



                                  续数次发生鸡禽霍乱。至民国28年时,全省各县均有该病发生。民国36年,汤溪县中枢镇、


                                 循吏乡、渤南乡等至少有123015只鸡发生禽霍乱,死亡鸡占75%;象山县金星、峰北、林溪、



                                 华塘等乡镇死于禽霍乱的鸡鸭有1300只。



                                         1952—1979年,萧山、苍南、象山、嘉善、慈溪、镇海、义乌、嵊县、宁海、淳安、绍兴等县对


                                  禽霍乱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历年危害较大(表5-7-4-1)。1982年,嘉兴县东栅公社种鸡场有



                                  0.60万只的一群蛋用鸡,80日~90日龄时发病,死亡0.20万只,损失2.5万元。1983—1989


                                  年,全省家禽死于该病最少的年份有67.68万只,死亡率0.52%;最多年份达105.24万只,死



                                  亡率1.14%。其中,1983年建德县病死家禽2.67万只,占全县饲养量4.78%;1986年镇海



                                  区骆驼镇24万只鸭中病死1.27万只,死亡率5.29% 。1990年,全省上报疫情的36个县


                                  (市、区)中,发病家禽有11.25万只、死亡3.73万只。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病逐渐得到控制,呈散发状态。2009年1月,余杭区良渚镇一饲



                                  养户近3000只鸡中有800多只死于该病。2010年,仍有散发病例。





                                  表5 -7-4-1                1952—1979 年浙江省部分县(市)禽巴氏杆菌病统计表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