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4 - 自然灾异志
P. 334
2.小蜂螨病
小蜂螨病是由小蜂螨引起的蜜蜂体外寄生虫病。20世纪60年代,全省蔓延该病,损失
严重。1960年下半年,杭州市牛奶公司养蜂场的1500多群蜂,同时遭受小蜂螨和大蜂螨危
害,损失蜜蜂三分之二以上。1962年前后的二三年内,全省小蜂螨病大暴发,桐庐、建德、浦
江、义乌、金华、兰溪、江山、温州、永嘉、临海、黄岩、慈溪、余姚、绍兴、上虞等地广泛流行,发病
率高达70%以上,死亡率为50%左右。1965年,长兴县虹星、武义县履坦、上虞县盖北、兴
昌、绍兴县荔式山、平湖县瓦山等地许多蜂场,也皆因小蜂螨危害而倒闭。此后,病情趋缓。
2000—2010年,该病有散发现象。
3.美洲幼虫腐臭病
美洲幼虫腐臭病又叫“烂子病”,为蜜蜂幼虫和蛹的一种恶性传染病,由芽孢杆菌感染所
致。20世纪30年代中期,该病从日本传入后引起大批蜜蜂死亡,省内以绍兴一带流行危害
为重。50年代以来,集体养蜂场兴起,但蜂病更易互相传染,致危害性扩大,使该病在临海、
浦江、义乌、金华、兰溪、永康、江山、慈溪、诸暨、温州等地传播。1959年7月,义乌县苏溪公
社蜂场40群蜂发病,发病率达25%以上;该县的廿三里公社蜂场有500多群蜂也惨遭其害。
1961年夏,浦江县黄宅蜂场150群蜂发生美洲幼虫腐臭病,仅剩下30群。1962年,义乌县有
3200多群蜂遭该病危害,损失500多群。1962—1964年,全省每年有7万多群蜂遭受不同程
度危害,发病率为55%,其中有2万多群全部毁灭。1970—1972年间,江山县有6000多群蜂
发病,发病率高达70%,死亡率3500;慈溪县观城区200多个蜂场1万多群蜂发病,30%烂
子。1973—1975年,该病在苍南、浦江、诸暨、桐庐、建德、象山等地陆续流行。1979年,瑞安
县罗南养蜂场共有112只蜂王和400多只足框蜂,因受该病危害,仅剩下24只蜂王和80只
足框蜂,子脾几乎全部烂掉,蜂场濒临倒闭。1991—2010年,该病有局部发生病例。
4.爬蜂病
爬蜂病系一种病因复杂的流行性蜂病。1979年4月初,慈溪市种蜂场300群意蜂在安徽
桐城暴发爬蜂病。1983年4月,义乌市一蜂农40多群蜂一夜之间全部发病,经济损失7000
多元。1986年春,江山市种蜂场以及转地到江西、福建春繁的近800个养蜂场,爬蜂病发病
率40%,病死率达60%。1987年,爬蜂病在铁路沿线迅速蔓延,扩散至25个县(市)。1988
年,疫情遍及全省各地,全省127万群蜂中有25万群遭受危害,轻的群势下降50%,重的全场
覆灭,经济损失达1.1亿元以上。1990年,爬蜂病再度暴发流行,全省132万群蜂中有60万
群遭受不同程度危害,群发病率为50%左右,病死率30%~50%,蜂蜜和蜂王浆分别减产
60%和50%以上,仅早春一季,养蜂生产直接经济损失达6000多万元。2000—2010年,该病
偶有局部发生流行。
5.蜂孢子虫病
蜂孢子虫病因蜜蜂感染微孢子虫而发病。1954—1957年,江山、临海等县发生流行,江
山县转地或定地蜂群的发病率达70%左右,病死率40%左右。20世纪60年代,随着转地追
花夺蜜,该病先后扩散至义乌、金华、兰溪、永康、武义、永嘉、苍南、温州、杭州、桐庐、建德、绍
兴、嵊县、慈溪、余姚、鄞县等地。70年代初,出现暴发流行,建德县蜂群发病率达40%,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