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自然灾异志
P. 52
然灾异的专门篇目有祥异、灾异或灾祥等,以保存14世纪以来原始记载尤其宝贵。三为清晚
期以后,以近代报业兴起和现代气象水文观测网站建设为两大特点。清后期近代新闻报道可
视为传统文化之外另一重要的灾异记录形式;民国时期,始创现代意义的气象、水文观测事
业,有关降水等灾异始有科学观测数据,同时对各类灾异现象的认识也不断增加,但仅有片段
记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气象、水文观测迅速恢复,站网建设
日臻完善,并陆续积累记录数据;同时拓展农业、林业、海洋、地质、地震、生物等领域的监测检
验和预警预测事业,社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一
浙江从古代至21世纪初的自然灾害基本格局是水旱灾,以台风为古今沿海主要灾害性
天气,以严重干旱为历史第一灾祲。季风气候变化导致的雨水丰枯和节候差异,包括暴雨、连
阴雨、极端干旱、高温酷暑、冰雪严寒,以及由空气强烈对流孕生的台风、龙卷风、雷暴、冰雹等
气象系列灾害,历来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伴生灾害多、损失严重等特点,占全省自然
灾害逾70%的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占历年国民经济生产
总值的1%以上,而9711号台风造成的灾害损失更是约占全省1997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的4%。
台风灾害呈随机变化,历代有连年皆受其灾,也有十年或数十年遭遇一次重大灾害;频繁
之年如清乾隆二年(1737年),一年中饱受8次台风影响,其中,平阳县在农历七月初至八月
十五日的近45天间,接连遭遇7次台风,鳌江两岸所有树木被拔去一空。浙江古代记载台风
灾害274次,一次台风过程造成千人以上死亡事件26次,包括万人以上死亡事件14次。近
代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民国37年(1948年)的109年间,记载台风灾害102次,其中,
清末41次、民国时期61次;历次台风过程造成千人以上死亡事件7次,包括万人以上死亡事
件4次。1949—2010年,共有208个台风影响浙江,年均3.4个,其中,登陆浙江台风40个,
因灾死亡1.2万人,累计灾田1300万公顷,倒塌房屋151万间,损坏和沉没渔船1.56万艘,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664亿元。
台风主要致灾因子除大风外,在内陆为暴雨,沿海为风暴潮。风暴潮在古代泛称海溢或
风潮,民间称洪潮,为古今沿海大患。台风风暴潮所致的高潮位,最高可高出正常潮位
5米~6米,往往于倏忽之间溺没沿海民众以成千上万计。近代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发生在清
咸丰四年(1854年),温黄平原溺死6万人,灾后又霍乱流行。宣统三年(1911年),温台地区
发生飓风大灾,瑞安县自山区至沿海各乡漂没居民数万。民国元年(1912年),浙南受5次台
风影响,瓯江流域发生数百年罕见洪水,灾情最烈的永嘉县溺死逾万人,青田县溺压死亡七八
千人,全省冲毁民房34.6万间,沙石淤积田地40万亩;民国4年,沿海受4次台风影响,温岭
县居民死伤数万。民国9年,发生2次台风风暴潮,温岭县淹毙3000多人,海门镇溺死千余
人,沿海各县灾民有数十万人;民国11年,共7个台风影响浙江,其中5个登陆,全省72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