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自然灾异志
P. 57

江河结冰最早记载为唐天复三年(903年)冬,浙西大雪,江海冰;次年冬季持续雪寒。这



                                  反映出唐代末年浙江气候存在变冷趋势,最冷冬季达到杭州湾沿岸冻结海冰、富春江封冻的



                                 严重程度。宋代记载极端冷冬4次:大观四年(1110年)、绍兴二年(1132年)皆出现太湖冰


                                  冻;淳熙十二年(1185年)冬酷寒,自淮河流域至浙东河流厚冰,台州雪深丈余,发生冻死民众



                                  现象;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大雪,又冻雨弥月,杭州河流冰厚尺余。进入13世纪后,在嘉


                                  定十二年至咸淳十年(1219—1274年)的56个冬季中,有23个冬季因雪寒冰冻,朝廷出钱米



                                  赈济杭州军士贫民,反映出南宋末年浙江又一次出现冬季寒冷趋势。元代资料记载天历二年



                                  (329年)冬季,太湖冰厚数尺,但总体寒冷程度不及宋朝末年。
                                    1

                                          明清时期处世界“小冰期”背景,冷冬频繁出现,浙江气候以明景泰元年(1450年)为转折



                                  点,而此前少有冬季酷寒现象。自此至清末的462年间,记载极端冷冬事件67件,平均7年


                                  一遇,寒冷最甚时段连年冬季冰天雪地;至20世纪初,“小冰期”结束。现代气候在波动中逐



                                  渐变暖。



                                          明景泰元年(1450年)冬季,浙北大雪二旬,雪深丈余,鸟雀几绝,民众有冻饿而死。继之


                                  在景泰四年又遭遇前所未有冷冬,太湖和杭嘉湖平原内河一并封冻,浙西北大雪压毁房屋无



                                  数,天目山区冻死人畜,安吉县冻死100余人;海水温度降低,至次年正月,东海越冬大黄鱼也



                                  遭到极大杀伤。此后,极端冷冬呈阶段性变化,江河结冰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后频繁出


                                  现,尤其是在正德三年至十四年(1508—1519年)的12年间,记载极端冷冬9次,成为“小冰



                                  期”寒冷事件的最密集时段。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冰雪大冻以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冬季最为严重,金华山区雪深至丈余,民间炊烟几绝,山中獐麂饿毙不可胜计,积雪至次年


                                  三月方始消尽。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正月出现明代后期的典型酷寒,雨雪连绵40余日,



                                  湖州雪冻两月不消,百姓死者甚众,鸟兔虎狼冻死绝迹;金华各县牛马多冻毙,山区居民有冻


                                  饿死者。崇祯年间(1628—1644年)气候异常,冬季有时出现桃李开花现象,但正月又多大雪



                                 并冰冻经旬天气。


                                           清代酷寒气候主要出现在清初和清后期两个时段,极端冷冬在17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



                                  记载各达13次、15次。典型事件有:顺治十一年(1654年),浙北大雪10多天,冰冻至次年正



                                  月不消,太湖冰厚2尺,杭州湾北侧凝结海冰,江河封冻南界推至宁波,衢州柑橘大多冻死。


                                  次年冬寒更加严重。随后在康熙五年至康熙三十年(1666—1691年)遭遇新一波寒冷气候,



                                  极端冷冬频繁出现,平均2年~3年一遇,剧寒如康熙五年、康熙九年、康熙十五年、康熙十九



                                  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二十九年等冬季,浙北河流皆冻结厚冰。18世纪以及19世纪之初虽


                                  然气候回暖,但极端冷冬事件不时暴发,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浙北寒冬为60年未遇;嘉



                                  庆元年(1796年)正月发生浙南严寒,河流结冰南界首次记载到达温州一线。自道光元年



                                  (821年)至清末的90年间,气候又趋向变冷,极端冷冬在道光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八年间尤
                                    1

                                  其密集,平均2年~3年出现一次,寒冷气候也是导致当时全省农业经济逐步滑坡的原因之



                                  一。其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冬,浙北大雪7天,记载积雪深度1丈,各府县倒塌房屋无



                                  数,压伤人畜,积雪至次年二月消尽;道光二十六年冬季,冷空气活动空前频繁,影响浙东沿海


                                  达数十次之多。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及次年春,全省冰雪大灾,时驻防衢州的台湾官兵冻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