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龙港镇志2009
P. 108
- 66 - 龙港镇志
年隶属龙江公社。 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龙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
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变。2009 年总户数 594 户,总人口 2158 人。耕田面积
658 亩。
瓦窑头村 辖 1 个自然村,据《陈氏宗谱》记载,明隆庆元年(1567)始有其名。相传,
其地居民原多筑窑,烧制砖瓦为营生,故名。 建政时为龙江乡瓦窑头村,1955 年冬,随龙
江乡撤销并入白沙乡。 合作化时,为白沙乡龙河高级社,1957 年龙江乡恢复,复属龙江
乡。 公社化时,定名瓦窑头大队,属龙江管理区。 1961 年隶属龙江公社。 1984 年乡镇制
恢复后,建行政村,属龙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
变。 2009 年总户数 475 户,总人口 1492 人。 耕地面积 224 亩。
浦后村 辖 1 个自然村。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作浦后,其地原系海涂淤积而成,
境内有江浦,注水入海,宅处其后,故名。 建政时为龙江乡浦后村,1955 年冬,随龙江乡
撤销并入白沙乡。 合作化时,为白沙乡龙河高级社,1957 年龙江乡恢复,复属龙江乡,公
社化时,定名浦后大队,属龙江管理区。 1961 年隶属龙江公社。 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
建行政村,属龙江。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393 户,总人口 1625 人。 耕地面积 134 亩。
三大屋村 辖 1 个自然村。相传在明末清初移民至此时,仅筑屋三幢,俗称三大屋,
遂为村名。 建政时南部为白沙乡象北村。 合作化时,分别为白沙乡象岗、龙河两高级社,
公社化时,定名三联大队,划属龙江管理区。 1961 年隶属龙江公社,因重名,1981 年 12
月改名三大屋大队。 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龙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
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226 户,总人口 823 人。 耕地面积
42 亩。
黄家蓬村 辖 1 个自然村。 据《黄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黄氏迁
此,始名黄家洞。 民国初年,按方言谐音,并取蓬勃发展之义,改名黄家蓬。 建政时为龙
江乡黄家蓬村,1955 年冬,随龙江乡撤销并入白沙乡。 合作化时,为白沙乡龙河高级社,
属龙江公社。 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龙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区,划
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422 户,总人口 1628 人。 耕地面积 70
亩。
涂厂村 辖 1 个自然村。 盖其地处鳌江口, 原系淤涨之地, 相传在清道光年间
(1821~1850),移民垦此荒涂,搭棚厂而居,故名。 建政时为白沙乡第十二村,合作化
时,为白沙乡东升高级社,1957 年划归龙江乡,公社化时,定名东一大队,属龙江管理
区。 1960 改名涂厂大队,1961 年隶属龙江公社。 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龙
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810
户,总人口 2713 人。 耕地面积 686 亩。
新美洲村 辖 1 个自然村。 盖地处鳌江口淤涨之地,80 多年前始有其名;又地处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