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龙港镇志2009
P. 106

-  64 -                            龙港镇志


               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沿江乡。 1992 年 3 月龙港镇域扩大,划归龙港镇管
               辖,至 2009 年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995 户,总人口 3883 人。
                   西排村 地处双排殿之西,故名。 辖 2 个自然村,驻地陈大屋。 明弘治二年(1489),

               陈氏居此建一大厦,雕梁画栋,俗称陈大屋,遂为自然村名。 建政时,为湖前乡西排村,合
               作化时为湖前乡光明二社。 公社化时定名西排大队。 1963 年置建沿江公社,划归沿江公
               社,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沿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区,划归龙港镇管
               辖,至 2009 年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1068 户,总人口 3865 人。 耕田面积 60 亩。

                   柳江村 因早年垂柳成荫而得名。 辖殿后和西垟 2 个自然村,驻地殿后,旧称钱浦。
               唐广明元年( 880),汾阳王郭子仪七世孙名太初者曾避乱至此。 盖其地处双排殿之后,也
               称殿后。建政时为湖前乡柳江村,合作化时为湖前乡光明二社,公社化时定名柳江大队。
               1963 年置沿江公社,划归沿江公社。 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沿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861 户,总人口 3177
               人。 耕田面积 7 亩。
                   咸园村     盖其地向为斥卤,今皆辟为田园,其土尚含咸味,故名。 驻地咸园,辖 1 个
               自然村。建政时,为湖前乡咸园村,合作化时为湖前乡咸园高级社。公社化时定名咸园大

               队。 1963 年置沿江公社,划归沿江公社,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沿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841 户,总人
               口 3109 人。 耕田面积 26 亩。
                   陡门村      由村名而来,驻地新陡门,辖陡门自然村之部分。 建政时,为湖前乡陡门
               村,合作化时为湖前乡新陡门高级社,公社化时定名新陡门大队。 1963 年置建沿江公

               社,划归沿江公社。 1984 年乡镇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沿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
               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690 户,总人口 2375 人。 耕田面积
               105 亩。

                   新兰村      以“平澜”义渡末字与驻地新陡门首字组合得名,后按方言谐音简写为今
               名。辖半浦自然村和陡门自然村之部分。驻地新陡门旧称杨楼里。明成化二十年(1484),
               废河前陡门于此筑新陡门,故易此名。建政时,为湖前乡新浦村,合作化时为湖前乡新陡
               门高级社。 公社化时定名新兰大队。 1963 年置建沿江公社,划归沿江公社,1984 年乡镇
               制恢复后,建行政村,属沿江乡。 1992 年 3 月撤销龙港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

               不变。 2009 年总户数 947 户,总人口 3323 人。 耕田面积 159 亩。
                   砖瓦村 以经营砖瓦专业故名。 由瓦窑头、浦西、咸园自然村部分从事砖瓦生产的
               居民组成。驻地瓦窑头,系明崇祯十七年( 1644)颜氏由闽迁此,筑砖瓦营生而取名。公社
               化时为湖前管理区砖瓦大队,1963 年置沿江公社,划归沿江。 公社管辖 1984 年乡镇制

               恢复后,建行政村,属沿江乡。 1922 年 3 月撤销龙港区,划归龙港镇管辖,至 2009 年不
               变。 2009 年总户数 680 户,总人口 2378 人。 耕田面积 145 亩。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