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2 - 龙港镇志2009
P. 262

- 220-                             龙港镇志


               代中期起,以拖拉机和汽车运输为主,小量物资靠板车。
                   民国期间,方岩码头装卸、搬运(旧称担班),一条扁担(或竹杠)一副绳索,纯靠肩挑
               杠抬,由方岩、新渡、河底高三村村民轮流卸运。 按农历月日计算,月上旬为方岩村,中

               旬为新渡村,下旬为河底高村。 各村由霸头控制,收入力资先由霸头提取,后交担力(工
               人),或多或少,工人不敢异议,而工人之间互争生意,时有斗殴发生。
                   1951 年,方岩码头列入水上民主改革,由民主推荐、领导批准,留下苦难深重、素靠
               码头收入维持生活者 12 人,组成方岩搬运小组,其余村民均回乡参加土改分田务农。

               是年,还组建了龙江、殿后、直浃河运输站。 1984 初,镇上有民间个体拖拉机 3 辆、3 吨
               位,货运汽车 1 辆、3 吨位。 1990 年,龙港车站成立货运站,新增货运汽车(吨位 5~10
               吨)13 辆,年货运量 920 吨,周转量 92 万公里。 1991 年,货运拖拉机增至 69 辆 69 吨
               位,货运汽车增至 35 辆 175 吨位。 镇属各村也先后建立装卸搬运劳动队,约计 500 人,
               以村域为界划分装卸搬运作业区。 1992 年,货运量 17 万吨;1995 年为 16.6 万吨。 货运

               汽车,绝大部份属个体所有,或是挂靠专业运输公司户头的个体户。 2000 年,从事货运
               的个体户有 500 多户,全镇货运量 26.34 万吨。 2009 年,全镇有东排、新联 2 家货运中
               心和尊龙物流公司,138 家联运、托运企业,年货运量 123.3 万吨。



                   水上运输
                   境内水上运输有内河、海上两种,分客运、货运两类。
                   内河运输客运         境内河道密布,各水系相互连接沟通,内河交通方便,历来客运为

               私人木船。 船主有客载客,有货运货,客货兼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方岩、殿后、龙江、直
               浃河及湖前、白沙、平等、龙江、凤江各地均组建民船协会,沿用旧时楫桨小舟载客。
                   1958 年 6 月,首辟江南运河客运班轮,由方岩始发经宜山、钱库达终点金乡,沿途
               停靠 10 多个小站。 客轮前有 60 匹动力拖头,后带挂客驳 5~6 艘,每驳客位约 100 人。

               晨发夕返,日均客运量约 1000 人次。 1962 年,在境内成立平阳县内河轮船公司。 1965
               年内轮公司又辟方(岩)—舥(艚)线客班。 嗣后,方岩运输社联合舥艚、宜山等集体运输
               单位,先后开辟方(岩)—宜(山)、方(岩)—舥(艚)等 8 条航线。 其间仍有不少手划小船
               参与客运,作为机动运输力量不足的补充。
                   1982 年,苍南县内河轮船公司成立,属全民所有制,隶县交通局。 下设内河船队和

               汽车渡运队,时有职工 39 人,钢质小客轮 5 艘,钢质拖轮 2 艘。 随着公路客运汽车的发
               展,内河客运逐渐萎缩。客运量从 1983 年的 635478 人次降至 1987 年的 44287 人次;营
               运收入从 1983 年的 11.78 万元减至 1987 年的 1.16 万元。

                   1987 年龙(港)—金(乡)公路通车后,方(岩)—金(乡)等内河客运班轮停航。 民间
               个体民船客运随之而起,有镇区村民,亦有来自江南三镇农民,各自置备木质机动船,
               大小不一,一般为 3~10 吨位,配以 3~12 匹马力柴油机,可乘 15~60 人。 日均进出河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