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5 - 龙港镇志2009
P. 305
第七篇 工 业 - 263-
厄运。 在相当长时间内,纺织业时起时落,徘徊不前。 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纺
织业得到恢复。 由于不断革新与发展,纺织门类由单一棉纺织向麻纺织、毛纺织、针织、
印染业等多门类发展,纺织产品由再生纱、布的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发展。 至 1993
年,全镇有纺织企业 29 家,从业人员 1374 人,工业产值 7480 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
的 50.1%。 2003 年以来,纺织业由毛毯、服装等最终消费向牛仔纱、高档丝绸面料和特
种超细纤维等原材料发展。 2009 年,纺织企业 75 家,从业人员 2484 人,产值 561163 万
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 24.03/%。
棉枋织业 明代,境内农家纺织业已相当普遍。 明中叶,农家纺织土布(布宽 7 寸、
长 8 丈为 1 匹,每 10 匹卷成筒状,俗称“筒子布”)已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民国期
间,棉纺织产品花样逐渐增多,除“筒子布”外,还有“提花”、“斜纹”布等。 湖前集市上出
现了棉纺织品销售交换及原料市场。 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抵制日本洋布,对本
地土布生产工艺作了革新,出现了郎欣、附加蓝、自由布、人字呢、花格、铁司米等花色
多样的品种,土布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民国 32 年(1943),江山乡三大庙村郑志全、黄昌
里等创办江山布厂,工人 44 人,生产筒布,年产量 6800 筒。 抗日战争胜利后,市场“洋
布”大量流入,土布生产渐衰。解放后,棉纺织业几经曲折,终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 年,
湖前乡西桥、凤江乡潘家庄、龙江乡下埠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相继兴办纺织厂,生产
土布。 1958 年冬至 1959 年春,平等、白沙、龙江、湖前、凤江、江山生产大队相继创办大
队棉织厂。 1961 年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停办原大队棉织厂,人员下放
复归家庭经营。 1967 年,今龙港境内的江山、平等、湖前、白沙、龙江等地改制开化机,利
用废旧棉布和边角料开成再生棉,同时又改造木质手摇纺纱机,由单锭纺纱车改成多
锭纺织机,由原来的手摇、脚踏改用机电动力,由原来的一台 40 锭改进为 80、120、240
锭等,家庭纺织业获得迅速发展。 1979 年再生腈纶纺织品问世,又值改革开放,产品畅
销全国。 1982 年,继再生腈纶发展之后,又兴起再生腈纶为原材料的制毯业,先后创办
了毛纺织厂和一些针针厂。 1983 年,沿江公社纺织厂(苍南县针织厂前身)转产蚊帐、帆
布、棉线毯等产品。
龙港建镇后,纺织业迅猛发展。 1985 年,创办县床上织品厂。 翌年,县棉织化纤厂、
县无纺布总厂、龙港棉麻等厂投入生产。 1988 年,创办龙港棉纺织厂。 至 1994 年,全镇
棉纺织企业 13 家,从业人员 369 人,产值 2002 万元,占纺织业总产值的 18.82%。 2000
年,500 万元以上产值的规模企业有温龙纺织有限公司、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和龙港
腈纶棉纺织厂。 3 家企业从业人员 288 人, 产值 3783 万元, 占全部纺织业产值的
1.75%。 2001 年后,因受原料制约,生产企业逐年减少,除部份企业转产毛纺织外,小型
企业基本上关闭停产。 2009 年,全镇棉纺织企业 5 家,从业人员 274 人,产值 11077.5
万元,占全部纺织业产值的 13.8%。
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始于 1979 年。 是年,江山公社新河大队孙河茶会同开花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