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7 - 龙港镇志2009
P. 407

第十二篇 农 业                                 - 365-


               是白沙办事处,饲养 16902 头,占 30.64%;其他分别是江山办事处 6446 头,占 11.69%;
               龙江办事处 4242 头,占 7.69%。
                   猪的品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均为北港猪。1954 年起,先后引进约克种。70 年代

               荣昌猪基本绝迹,虹桥猪进入境内,随后又推广温州白猪。1985 年,北港猪几乎绝迹。目
               前境内饲养的商品猪绝大部份是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PIC 为父本,长白、大约克、
               PIC、温白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二元猪、三元猪、四元猪。
                   本地农户养猪,一般为圈养,个别放养,均习惯于热料湿喂。 除种公猪历来为专业

               户饲养外,其余都由农户饲养。 猪饲料因种公猪、母猪、仔猪、肉猪而有不同。 除仔猪外,
               一般以喂养青菜、甘薯藤、糠麸粗饲料为主;只在种公猪配种旺季、母猪分娩之后和肉
               猪催肥期间,才加喂精料。 80 年代,由于推广科学养猪,肉猪饲料周期由原来 8~10 个
               月缩短至 6~8 个月,仔猪断奶出售时每只体重由原来 15 公斤左右增至 30 公斤左右。
                   猪病的传染病,历史上曾经危害养猪的传染性疫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副伤寒、气喘病、猪流感、仔猪黄白痢,还有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乙型脑炎、
               细小病毒、猪水肿病、破伤风、猪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坏死杆菌病、李氏杆菌病、放线菌
               病、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肺炎、口蹄疫等 22 种,尤以前 7 种危害最严重。 民国时期,猪瘟

               流行颇烈,猪丹毒,猪肺疫时有发生,但记述不详。 新中国成立后,猪瘟在境内也曾有发
               生,1954 年、1958 年、1980 年曾有过大流行,传播面广,死亡率高。 苍南建县后,随着兽
               医力量的加强和防治技术的进步,有效地控制了该病发生。 至 20 世纪 90 年代末 21 世
               纪初,发病的猪大多表现为非典型猪瘟。2002 年至今,该病基本控制。猪的寄生虫病,主
               要有弓形虫病、囊虫病、肺丝虫病、细颈囊尾蚴病、蛔虫病、姜片虫病 及疥螨等 7 种。 传

               统散养猪感染寄生虫较为普遍。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集约化猪场的发展,配合饲
               料的普及和防疫检疫制度的严格实施,不少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感染环节被切断,得
               到了有效的控制,发病率逐年减少。 2006 年以来,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防疫机制,镇
               畜禽防检站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加强监管。2009 年,防疫密度达 100%,重大动物疫病得

               到有效控制,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疫情。


                   牛
                   境内牛的种类有水牛、黄牛和奶牛 3 种。

                   水牛和黄牛历来是水田役畜,冬翻稻田、春耕耙田期间由农户自养,其余时间多寄
               养于山区和半山区农户家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了保护耕牛,禁止滥宰,奖
               励繁殖的政策和措施,使耕牛饲养量不断增加。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

               拖拉机的广泛使用,役用牛的地位逐渐下降,耕牛存栏数随之减少。 1984 年,耕牛存栏
               12 头。 1990 年,增至 29 头,其中水牛 14 头、黄牛 15 头。 1992 年,全镇年末牛存栏 168
               头,其中水牛 71 头、黄牛 6 头、奶牛 35 头。 2000 年,饲养量 169 头,当年出栏 12 头,年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