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8 - 龙港镇志2009
P. 798

- 756-                             龙港镇志


              (1066)二月十一日。大观三年(1109)进士,授迪功郎。卒于绍兴十年(1140)六月十七日,
               享年 75 岁。
                   陈经正(1064~1145),字贵一。 生于宋治平元年(1064)九月初六,卒于绍兴十五年

              ( 1145)五月十四日,享年 82 岁。 布衣终身。
                   陈经正与弟经邦,江南浦源(今龙港镇平等办事处陈家宅)人。据族谱记载,陈经邦、
               经正兄弟系陈德诚玄孙。 宋代陈氏是平阳大族,因此,陈经正与弟经邦,从兄弟经德、经
               郛等四人都能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入太学读书,后又同赴洛阳从程颐、程颢受业,成

               为著名理学家二程的弟子。 兄弟四人中,以经正、经邦较为著名,成为程门高足。 有四川
               人谢提,神宗元年( 1068)中进士,过洛阳求见程颐多次而不得,经正代为请求才入程门,
               后为程门著名弟子。《二程全书》载有 20 多条经邦、经正和程颐的问答语录。
                   学成之时,正值新党执政,禁锢洛学。陈氏兄弟返回家乡,宋元祐七年( 1092)在南雁

               结庐三间作为读书之处,设会文书院教授生徒。 崇宁三年(1104)在浦源建“会文阁”,陈
               经邦亲书《会文阁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陈氏兄弟著作已佚,今仅存经邦《会文阁记》、《南雁山》一诗和经正《游南雁》一诗。
               经正与经德、经郛都以布衣终老,但陈氏兄弟在引进中原文化上却有很大贡献。 清著名

               学者全祖望说:“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文忠家宏父”。(《宋元学案》)孙衣言也
               说:“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而学之初兴,陈氏兄弟能与诸先生(即周行己、许景
               衡等所谓“元丰九先生”)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 ”
              (《逊学斋续钞》三)他们读书时所建的会文书院,已重建成为平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陈尧英(1108~1178) 字秀伯。 温州学者叶适称之为“平阳豪士”。 出生于陈营里
              (在今江山办事处),从小便有安邦济世大志,对尸位素餐的名公巨卿一向鄙视。 宋高宗
               绍兴六年(1136),独自奔赴行在(临安)上书,陈述了 12 道治国之策。在旅邸直等到次年

               正月,没有回音,便再上《清朝政序》12 篇,措辞激烈。 至三月,仍无动静,就再献上所著
              《 兵书》,其中对南宋王朝的利害得失,进行条分缕析,气势更为凌厉。 高宗读后感到惊
               讶,着政事堂召问。 参知政事陈与义不喜这种桀骜锋利的主战言论,何况其中还对执政
               有所指质。 及至见面,陈尧英长揖不拜,神色倨傲,议论风生泉涌,滔滔不绝。 陈与义极
               为不快,回奏高宗,以为不宜任用。 陈尧英在归里前夕,再写了 3 通书札给主战派宰相

               张浚,其中说:如果不能采纳我这些意见,中兴事业就无法实现。
                   绍兴七年( 1137)后,陈尧英才得进入太学。 这时政府已规定太学生不许上书。 陈尧
               英只好不谈时政。 但场屋对策时,忍不住又大发抗战主张。 时朝中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
               已经得势,抗金名将岳飞于 3 年前被杀,张浚也已离京外任。 陈尧英失去出仕机遇,于

               是仍回故里。
                   陈尧英居乡,喜周济邻里急难,把所居大宅也让与乃兄,自住旧屋里写《周礼说》,至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