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2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342
·274· 第六编 居民
扬姓 武义扬姓之来历,据《岩下杨氏宗谱》所述,杨姓和扬姓都是回图府君之裔孙。南宋年
间,家居武义宏山的华文阁侍制兵部侍郎杨大法,其侄子文简公杨迈官至龙图阁学士,一次,宋理宗
(1225~1264)为其题字“宸翰”,书写题款时,误将其姓氏杨字的偏旁写成挑手,杨迈后代子孙遂
改用扬姓,自此后宏山之族为扬,刘岩(下杨)之族为杨,杨迈后裔迁住下杨也仍用扬姓。
扬店扬氏,据《扬店扬氏宗谱》载,扬姓祖先与杨姓同宗,扬店扬氏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6),从扬宅口、横山迁入。
蓝姓 畲族蓝氏自明末清初分数批迁入武义。清康熙年间,畲族蓝氏先人从云和、遂昌迁入宣平
车头坳(今坦洪乡);清顺治年间,一脉从景宁迁入下圩、车门、白水脚、钟蓬(何处)等地;清
乾隆三年(1738),又一脉从丽水碧湖迁入黄畈、赤沙岗、阳坑塘、中央铺(荷丰);清光绪十二年
(1886),祖先从松阳、遂昌迁入山塘背,后移居郑草弄、坎头、内潘、麻铺弄、金狮弄等地。
周处蓝氏,祖籍广东潮州,先人迁徙福建连江等地,后又移居景宁、云和两县。麻铺弄蓝姓,清
康熙年间,分迁青田、遂昌之后裔,有迁至宣平内潘,而又陆续分居别处。金师弄蓝氏,从景宁县迁
到内潘,后再迁居此地。金山尖蓝氏,从遂昌县建塘坞迁入上山百自然村。白衣坑蓝氏,清道光年间
(1821~1850)从宣平下湖源迁来。
邵姓 上邵、下邵邵氏,先人于五代时徙居金华淳里乡,后传至十一世邵友高之子,讳文,字有
章,宋时乡进士晋太学上舍,生有五子,因胡金作乱而耻为元臣,宋末元初,率五子避世至武义白阳
山下定居,是为邵宅邵氏之始祖。
章姓 后陶章氏,祖籍福建,后裔从永康章店村迁移本地。上茭道、罗山、竹翠章氏均为从福建莆
城迁徙。
谢姓 周岗、谢坑谢氏,从福建上杭县迁移。紫溪谢氏,从福建古田县迁移。雪坑谢氏,从福建寿
宁县迁移。沿朱岭谢氏,从安徽怀宁县公岭镇中联村迁移。
鲍姓 庙下畈鲍氏,据谱载,石蒲鲍氏系宋时福建浦城始祖利府君之后,其五世孙讳端明,徙居龙
泉三下街,其第21世孙后裔迁徙分居和上田、大莱坑、车门鲍、山下鲍等地。后又传11世孙鲍继龙于
明万历迁居妻家发族,是为石浦鲍氏一世祖,相传已有14代。梁家山鲍氏,从三港乡石埔派生分居。
橄榄源鲍氏,也系从福建迁移。大河源鲍氏,始迁祖柱公于明洪武元年(1368)从徽州歙邑月岩寺迁
徙到此。上田鲍氏,从安徽锡县鲍家村迁移。宣田鲍氏,也系从安徽迁移此地。
董姓 董村董氏,据谱载,始祖拱宸公于宋末元初自台至婺,居永康柏岩,复移清渭,再迁东阳,
后裔仕孟公之孙清隐府君始居眉山之麓。大黄岭头董氏,茭道镇董村董族后裔迁居此地。董处董氏,
从江西南昌近郊董家迁入已有900余年。
涂姓 山下鲍涂氏,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从福建长汀县涂坊村迁入。吉祥寺涂氏,据《吉祥涂
氏宗谱》载,吉祥涂氏始祖原籍福建长汀县涂坊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涂氏先祖明济公离
涂坊迁居浙处宣邑溪上,不数年复迁道芝。清乾隆年间,胞弟涂博济也离涂坊迁居道芝。清乾隆十二
年(1747)明济公寿终后,后裔涂邦祚迁居吉祥。另一脉涂氏裔孙自涂坊来吉祥省亲,后迁居内柘
坑。吉祥寺涂氏,1998年下山脱贫迁壶山街道后舍村。
项姓 石龙头项氏,祖先从福建迁居武义县城,后裔一脉于清代分居此地已有15代。上端头项氏,
清中叶从福建迁入。下茭道项氏,先祖于宋淳祐六年(1246)从松阳迁入。北缸窑项氏,从仙居县迁
入。江山项氏,明代从嘉兴安宁迁入。
方姓 良宅方氏,从永康花街迁入。沙溪方氏,从永康里坞迁入。石井里方氏,从严州淳安迁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