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5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345
第六章 居民生活 ·277·
第六章 居民生活
第一节 经济收入
农民经济收入
1982年,武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的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由农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这一改革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经营灵活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提高了农民收
入。其次,随着市场经济逐年孕育发展和农业新技术推广,改变了农民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的传统观
念,使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于是出现了许多农村专业户,如种粮专业户、养猪
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养鱼专业户等等。专业化生产效率高,农民收入自然也就高了。第三,由于农
业生产向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此时正值全县工业、商业、建筑、运输
等等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急需劳动力,于是就出现了大批农民向非农转移,或办厂,或经商,或打
工,开拓了农民增加收入的门路。据2006年10月至12月的农村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村实际劳动力为
175733人,其中外出从业人数达104588人(包括季节性外出),外出从业人员中,有77263人在县内打
工或自主创业,其余分赴全国各地。
农民收入从1982年开始,增长较快。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5年人均年纯收入4340元,比1986
年的502元增长8.63倍,年均递增11.47%。从1994年起,武义农民的工资性劳务收入明显增加,至2005
年,达到年人均2009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37.9%,纯收入的46.29%。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
逐年下降,从1986年的89.1%下降到2005年的51.7%。
由于武义农民实际从业情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民收入的产业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从1986年的72.96%,到2005年下降为40.1%;第二产业收入的比重,由1986年的
12.14%,到2005年上升为43.31%;第三产业(除去一、二产业的其他行业)收入的比重,由1986年
14.9%上升为2005年的16.5%。
表6-25 1986年~2005年武义农民人均收入及其构成 单位:元
总收入构成 构成比重(%)
年份 人均总收入 人均纯收入 工资性劳务 家庭经营收 工资性劳务 家庭经营收
收入 入 其他收入 收入 入 其他收入
1986 787 502 33 701 53 4.2 89.1 6.7
1987 926 563 24 854 48 2.6 92.2 5.2
1988 993 617 26 903 64 2.6 90.9 6.5
1989 971 647 34 887 50 3.5 91.3 5.2
1990 1072 704 25 998 49 2.3 93.1 4.6
1991 1354 773 43 1218 93 3.2 90.0 6.8
1992 1494 849 49 1317 128 3.3 88.2 8.5
1993 1765 1049 71 1605 89 4.0 91.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