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9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619

其中衬砌明渠530千米。2005年,全市有渠道1257.4千米,其中三面光渠道733.5千米,地下暗渠57.10千米,
               土质渠道466.8千米,明渠(包括暗管)硬化率62.82%。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    1994年从浙江嵊州市引进,在普陀区勾山黄雉村试点获得成功。1995年在定海盐
               仓、干〓、沥港和岱山岱东4个乡镇进行扩大对比试验试点,同时在普陀勾山和峧头两镇扩大示范片试验,摸

               索推广经验。1996—997年,在定海、普陀、岱山3个县(区)内开展不同稻作(早稻、晚稻)、不同地域
                                1
               (舟山岛、岱山岛、六横岛、金塘岛、秀山岛等8个较大岛农区的24个乡镇、街道)的较大范围推广。通过多
               点试验和4年实践,逐渐摸索出在舟山海岛开展此项灌溉技术的具体经验和科学灌溉方法,其技术要点为“灌

               薄水、常露田”,即:灌溉水尽量薄,除返青期遇低温或高温灌深水之外,每次灌水深20毫米左右;每次灌田
               后,自然落干露田。1994—997年,累计试验示范和推广面积19.11万亩,其中早稻9.51万亩,晚稻9.61万亩,
                                     1
               亩均节水88.50立方米,节水量845.74万立方米;亩均增产粮食47.30千克,增产粮食总量4516.2吨;且具有
               防病抗倒、降低生产成本等综合效益。1997年12月,该项推广成果通过市科委组织的项目成果评审和鉴定验
               收,获1998年度省科技进步优秀奖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稻面积相对减少。

               2005年,实施薄露灌溉面积仅5万余亩,但仍占该年水稻实种面积的50%左右。
                   节水增效灌溉项目    1996年起,农田水利向高标准、高科技、多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先后在定海

               区白泉镇、普陀区勾山镇和岱山县岱东镇建立4个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灌溉示范园区样板,为全市农田水利建
               设和节水灌溉作示范、导向,推动农业节水发展。
                   定海区白泉镇大支村省级农田水利示范区    为全市首次试点,省级农田水利示范项目。1996年10月始

               建,1999年12月完成,建成示范园区面积500亩。总投资490.3万元。建设内容:拼宽加高机耕路干路1条,长
               835米,由3米宽拓至4米;新修机耕路1条,长553米,宽4米;拆建农桥4座,新建农桥1座;河道拓宽挖深,

               两岸干砌块石驳坎总长1890米;续建灌溉干渠2条,总长2410米,新建灌溉暗渠1060米;新建翻水站5座;
               新建平地水库1座,占地50亩,库容7.0万立方米;改建排水渠8条,总长2004米,改建灌溉支渠4条,总长
               1917米,新建灌溉支渠1条,长1022米;新建绿化带5000米;新敷设过机耕路放水管232米;新建排水(灌

               溉)控制闸31座、节制闸1座;敷设农排线路1000米。示范区建成后,园区粮食单产由实施前的700千克(双季
               稻)提高到850千克;经衬砌防渗渠道加上推行薄露灌溉技术,年均节水8万立方米;新建平地水库年增可供水

               量25万立方米;建成后园区田块平整且渠、路到田块,方便机耕、灌水、收割等田间作业。年效益83.5万元,成
               为当时水利设施先进、洪涝旱兼治、节水节地节电、粮棉高产稳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第一个样板村。
                   定海区白泉镇国家级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    为利用处理后污水灌溉农田的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

               1998年4月开工,2000年10月竣工,建成面积527亩。建设总投资617万元。建设内容:新建泵站2座,安装提
               水泵3台;安装200~300毫米波纹管主、支管道3020米,新建控制闸5座、农田给水阀160个;新建混凝土预

               制板衬砌排水干、支渠2970米,水闸2座,砖砌三面光灌溉渠道3450米、排水渠3990米;新建机耕路9145米、
               农桥7座、绿化带6840米;配置微灌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1套。示范区建成后,利用处理过的工业和生活废

               水可灌溉农田,渠系改善使渠水利用率达85%以上,加上实施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每亩节水200立方米,2027
               亩水稻种植区年节水82万立方米。粮食亩产由建设前3年平均产750千克提高到1000千克,年增粮食506吨。
               每年节电20270千瓦时,节约用工2027工,年省管理费用5.07万元。年产生宏观经济效益111.8万元。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