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8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618

续表





























                喷(滴)灌    1988年底,全市拥有固定、半固定喷(滴)灌设备9处,灌田1100亩,其中定海紫微、
            石礁农场100亩、城东东湾80亩、白泉富强60亩、干〓隆教寺花卉30亩、城东望洋鸡场80亩、嵊泗菜园30亩、

            岱山岱东密家90亩、普陀六横双塘550亩、展茅干施岙80亩。喷(滴)灌作物主要是柑橘、西瓜、蔬菜、茶叶
            等。当时因提水设备消耗能量较大,机器质量较差,以及管理不善和输水管道等原因,大多设备被弃置,柴
            油机动力移作他用。

                1989年后,因节水灌溉示范园区的建设和效益农业的发展,各地推广应用蔬菜大棚和果园大棚,微喷
            (滴)灌建设再次掀起高潮。1989—2005年,增加喷(滴)灌机械673台,装机3440千瓦,增加受益面积1.08万

            亩。2005年,全市喷(滴)灌设备1170台套,总计装机4690千瓦,灌溉面积1.55万亩,其中灌溉面积较大的
            有普陀勾山喷(滴)灌示范区930亩,岱山沙洋微喷(滴)灌示范区1600亩等。


                                                  农 业 节 水 水 利 工 程


                农业是用水大户,以往长期窜灌、漫灌,水量浪费严重,节水潜力很大,节水农业成为舟山农业的发展
            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推行实施建设防渗渠道、推广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建农田水利示范区(农田
            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等农业节水项目。

                防渗渠道    20世纪80年代,水利工程建设逐步转变重主体轻配套的思路,大抓渠系配套,建设防渗渠
            道,就近取材,利用当地砖头、石块、石板以及水泥砂浆,发展三面光防渗明渠及地下暗管。1988年,全市

            有渠道567.1千米,其中三面光衬砌渠道203.5千米、地下暗渠64.9千米,渠道硬化率36.75%;土渠道298.7千米,
             因渗漏、损坏等原因不能使用的有54.8千米。1989年以后,继续推广防渗渠道建设,结构形式上从外露明渠,
            发展到埋藏式地下暗渠或暗管,再到开凿隧洞。衬砌方法上,有干砌勾缝、水泥浆砌、沥青砂浆和混凝土或

            管道。基础处理采用换填砂砾料等方式,提高防渗、抗冻和稳定性能以及对不同自然条件的适应性。从土渠
            至三面光明渠,输水利用效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70%以上。1989—005年,全市增建防渗渠道690.3千米,
                                                                        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