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99

姊八妹列岛经金塘、舟山、朱家尖、普陀山诸岛至洋鞍列岛。第二行由火山列岛经岱山、大长涂山诸岛至四
               姊妹岛、两兄弟屿。第三行由杭州湾滩浒岛经崎岖列岛、川湖列岛、衢山诸岛至浪岗山列岛。第四行由嵊泗

               列岛、马鞍列岛组成。
                   舟山地貌结构由高丘、低丘、平原、滩涂(潮间带)及海域构成。高丘占9%,低丘占61%,平原占30%,

               形成不同土壤类型及农作物利用格局。高丘分布在舟山岛中脊、朱家尖岛南部、桃花岛东南部、金塘岛东部,
               海拔300~500米,土层薄,多砂土,基岩裸露。低丘分布在各较大岛屿,海拔50~300米。花岗岩低丘有泗
               礁山、枸杞、嵊山、黄龙、大洋山、小洋山、普陀山、朱家尖诸岛,花岗岩球块残留物,形态各异,成海山

               奇观。火山碎屑岩低丘,山势较低,坡缓土厚。平原面积狭小,分布零星。河谷平原,分布在舟山岛芦花河、
               勾山河、大展河、老碶河、皋洩河及金塘岛河流中上游山谷。冲积扇平原,海拔6米以上,与海积平原相连。

               海积平原,分布在较大岛屿周围或原始海湾,海拔4米以下,以舟山岛临城—勾山平原、大展—螺门平原、白
               泉—干〓平原、马岙平原,及金塘平原、岱西平原、六横平原、朱家尖平原面积较大。经世代人工海塘捍卤
               蓄淡,平原由老及新向海域外延扩展。连岛平原,由近代海岛促淤围垦和岛屿间潮流搬运沉积而成,以朱家尖

               岛顺母、舟山岛马目平原面积较大,海拔2米上下。海岸以淤泥质居多,基岩次之,沙质、砾质少数。淤泥质分
               布群岛内侧,岸线较长的有岱山岛东西岸、朱家尖岛西岸、六横岛南北岸、金塘岛西岸、舟山岛南北岸,及秀

               山、长白山等地,覆盖全新统海相沉积物(泥涂),坡降2‰~3‰向海洋伸展,形成宽阔潮间带。基岩海岸分
               布在岛四周或大岛岬角,发育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台、海蚀穴等。沙质海岸分布岛岬角间凹湾内,著名的
               有普陀山千步沙、百步沙,朱家尖岛东沙、南沙、千沙、里沙、青沙,桃花岛千步大沙,泗礁山基湖沙滩等,潮

               间带15~18米,坡度2~3度,沉积物随坡降入海渐成泥质。砾石海岸仅见于潮流、风浪影响水动力较强的北海岸
               或东海岸,朱家尖岛乌石塘、舟山岛东部沙里规模最大,砾径3~5厘米者居多,大于5厘米的少,滩窄、坡陡。

                  境内无大水系。舟山、金塘、六横3岛有长10千米以上河道,余为1~2千米小河。2005年,全市有大小河
               道954条,总长757.57千米。
                   气候受西太平洋、欧亚大陆影响,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年温适中,光照充足,雨量中等,

               较浙江大陆偏少。全年多大风,春季多海雾,夏秋多热带气旋(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属亚热
               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

                   2.08万平方千米舟山海域,自北而南有大戢洋、嵊山洋、黄盘洋、黄泽洋、岱衢洋、黄大洋、灰鳖洋、普
               陀洋、峙头洋等。







                                                             二






                   舟山历史悠久。2001年起,从舟山海域相继打捞上300余件动物骨骼化石和原始人类使用木制棍棒工具化
               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确认,4万~5万年前,各类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在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