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104
沙滩”、鉴真东渡古址、花鸟灯塔、山海奇观、元宝石等景观令人向往。
舟山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城定海是舟山历史文化根基。第二高峰黄杨尖山,相传三国时葛玄
曾在此修道炼丹,留有茅蓬、炼丹洞、草药坊、仙水井、放娘石等遗迹,成为道教文化一大景点。誉称“海
岛第一村”的马岙,现存新石器时代遗址5处,东周遗址15处,其文化内涵最早的与河姆渡一期文化、良渚文
化同类。已建立马岙博物馆。白泉十字路遗址,展现5000多年前古文化。平倭碑记录了舟山军民抗击倭寇历
史。御书楼珍藏康熙御书“定海山”匾额。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当年炮台遗迹尚在,葛云飞、郑国鸿、王
锡朋三总兵塑像矗立,三忠祠记录了他们浴血奋战,抗击英军场面。同归域、舟山宫井记录近代抗清情景。
长岗山森林公园、马岙青青世界、五峙山鸟岛展现了舟山自然环境优美。
舟山是中国渔都。
舟山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按传统作业海域,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
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20世纪80年代,近海渔业资源衰减,捕捞船只和渔具改进,渔
场由近海外延到沙外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渔外渔场等外海渔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扩展到大小黑
山渔场、济州岛渔场、对马渔场、日本海渔场及中国钓鱼岛渔场等。向远洋发展,以北太平洋鱿鱼钓、印尼
双拖钓和南美鱿钓为重点,并向西非、印度洋等海域拓展渔业。2005年,捕捞总产量111.70万吨;产值67.74
亿元;渔业总产量124.08万吨,产值78.40亿元。
舟山渔场水产资源丰富,有鱼类365种。其中属暖水性鱼类占49.3%,温暖性鱼类占47.5%,冷温性鱼类占
3.2%。虾类60种,蟹类11种,海栖哺乳动物20余种,贝类134种,海藻类154种。
主要捕捞对象,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银鲳、海鳗、蓝点马鲛(马鲛鱼)、石斑鱼、鲐鱼
(青鲇)、蓝圆(黄鲇)、舌鳎鱼、绿鳍马面鲀(马面鱼)、龙头鱼(虾〓)等。甲壳类有三疣梭子蟹、哈氏仿
对虾(滑皮虾)、葛氏长臂虾(红虾)、中华管鞭虾(大脚黄蜂)、中国毛虾(糯米饭虾、小白虾)、日本对虾
(竹节虾)等。头足类有曼氏无针乌贼(墨鱼)、中国枪乌贼(蜛贡)、太平洋褶柔鱼(鱿鱼)等。腔肠类有海
蜇。爬行类有海龟、梭皮龟。哺乳类有海豚(拜港猪)。
20世纪80年代后,渔业资源衰退,鱼体趋小,鱼龄趋低,四大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产量下降。近20年来,虽已采取禁渔等保护性措施、放流鱼苗等增殖办法,仍衰减的有大黄鱼、马面鱼、墨
鱼;保持稳定的有虾类、蟹类,带鱼、马鲛鱼、鳓鱼等;恢复性增长的有小黄鱼、鲳鱼、鲐鱼。随外海渔场
开发,外海渔获品种产量增加,有梅童鱼、黄姑鱼、白姑鱼、鮟鱇鱼、鲆鲽类、鲷科类、方头鱼、刺鲳等底
杂鱼类。
海水养殖发展,品种和产量大幅增加。围塘养殖有对虾(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
等)、梭子蟹、青蟹,混养的贝类有文蛤、青蛤、扇贝、杂色蛤、泥蚶、毛蚶等,滩涂养殖有缢蛏、蚶类、泥
螺、彩虹明樱蛤等,浅海养殖有海带、贻贝等,网箱养殖有大黄鱼、鲈鱼、美国红鱼、黑鲷等。
沈家门和嵊山为两大传统渔港。经多年建设、拓展,渔港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更新。2005年农业部
公布认可的三级以上渔港总数为35座。其中国家级中心渔港2座,分别为舟山国家级中心渔港、岱山高亭国家
级中心渔港;一级群众渔港7座,有沈家门渔港、嵊山中心渔港等;二级群众渔港6座;三级群众渔港2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