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3 - 舟山市志(1989—2005)中卷
P. 483
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全市10个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库)中,60%为达到指定功能水质类别要
求的Ⅱ类水质,30%为Ⅳ类水质,10%为超Ⅴ类水质;所监测的12条河流水质均未达到指定功能水质要求。
2001年,全市10个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库)中,Ⅱ类水质占50% , Ⅳ 类水质占40% ,超Ⅴ类水质占
10%,与上年比较,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下降10%,市区(含普陀山)主要饮用水水源地虹桥、城
北、芦东和天竺水库以及金塘岛化成寺水库等水质达到指定功能要求;六横岛大岙水库,岱山县小高亭、洛
沙湾水库,嵊泗县长弄堂、基湖等饮用水水库,水质未达到指定功能要求。2002年,全市建成合格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21个,40%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Ⅰ~Ⅲ 类水质标准。是年,市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虹
桥水库一度出现藻类暴发,威胁饮用水水质,经对保护区范围内的生猪屠宰、禽畜养殖污染进行整治,有所
好转。结合临城新城区规划,实施临城河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2003年,全市创建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23个,市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虹桥水库、城北水库、芦东水库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2005年,全市监测的22个地表水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占4.5%,Ⅱ类水质断面占36.4%,Ⅲ类水质断面
占27.3%,Ⅳ类水质断面占22.7%,无Ⅴ类水质断面,劣Ⅴ类水质断面占9.1%。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污染
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全市10个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库)中,除岱山县
的洛沙湾水库未达到指定功能要求外(为Ⅲ类水质),其余均达到指定功能Ⅱ类水质保护目标要求,达标率
90%,水质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0%,地表水水质有所好转。河流现状水质以Ⅳ类为主。
近岸海域环境 1992年,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正式实行常规监测。至1994年,共开展12期监测,
采集水质样809份,生物样2358份,制作生物样本135个,鉴定各类生物1193种。其中1992年还开展各监测站
位的底质沉积物监测分析,获沉积物样品50份,对沉积物中的铜、锌、铅、镉 、砷、石油类等9项指标进行分
析,监测结果表明,无机氮、无机磷、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为4项主要超标污染物。1995年,舟山海域设监测
站位15个。2000年增至18个,设潮间带监测断面9个,开展海域水质、沉积物、海域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等综合
生态环境监测。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对1995—2000年监测结果的评价表明,舟山海域水
质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影响,水质以劣Ⅳ 类和Ⅳ 类海水水质为主,无Ⅰ类海水水质。潮间带水质以
劣Ⅳ类水质为主。海域沉积物超限值指标主要为锌、铅、铜和总汞。
2001年,舟山近岸海域水质以Ⅳ 类和超Ⅳ 类水质为主,绝大部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未达到水质保护目
标要求,海域生物环境受到一定污染影响,富营养化问题较突出,舟山外侧海域赤潮频发。总体上近岸海域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2004年,近岸海域水质以劣Ⅳ类和
Ⅳ类为主,大部分海域环境功能区未达到水质保护目标要求,富营养化问题依旧较为突出,舟山外侧海域赤
潮频发,全年发生赤潮11次,累计面积1.6万平方千米。2005年,舟山近岸海域水质劣Ⅳ类水质占55.0%,Ⅳ
类水质占20.0%,Ⅰ类和Ⅲ类海水各占5.0%,Ⅱ类海水占15.0%。主要超标指标仍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近
岸海域生物环境状况属中污染,有机污染情况仍较为严重,呈中等富营养化程度;受陆源生活废水的影响较
小,污染情况一般;浮游生物多样性尚可,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较为脆弱。是年,监测到赤潮14次,累计面积
8000多平方千米。总体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仍无明显好转迹象。
城市噪声环境 1989—2005年,舟山市总体声环境质量较好,主要影响源是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交通噪声影响强度大而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