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2 - 舟山市志(1989—2005)中卷
P. 482

1989—005 年舟山市大气污染物浓度情况
                                            2
             表   4-10-9-1










































                 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市区大气环境受酸雨影响较为严重,出现酸雨频次增多,大气降水
             的酸性强度(即pH)增大。1989—2005年,各年度降水中酸性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51.03%~87.49%。其中
             1989—1994年,降水pH在4.75~4.99,pH<5.6的酸雨样品占全部降水样品的57.09%,且降水酸度变化和

            酸雨发生频率有明显季节变化规律:12月至次年4月酸雨发生率高,月均pH较低;7—月反之,pH一般均高
                                                                                      8
            于5.6。1995—2000年,全年降水pH年平均值为4.93,降水酸雨率71.9%,酸雨量占总雨量的68.1%。2004
            年,全市降水pH测值范围为3.60~7.05,年均值4.44,降水酸雨率87.3%。2005年,全市降水pH测值范围为
            3.58~6.80,年均值4.45,降水酸雨率93.3%,酸雨量占总采降水量的88.6%,酸雨率略有上升,酸雨污染影响
            仍较严重。

                地表水环境    舟山市地表水水质受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总磷等有机
            污染因子的污染,地表水环境多受其不同程度影响。1989年,全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库)10座,其中水

            质Ⅰ类1座,Ⅱ类6座,Ⅲ 类1座,Ⅳ 类2座;监测舟山本岛、岱山岛、六横岛、金塘岛、岑港、大沙、獭山、
            临城、白泉、展茅、芦花、岱中、塘墩、龙山、大浦口等11个区域的主要河流,水质Ⅲ 类1个,Ⅳ 类7个,Ⅴ

            类2个,劣Ⅴ类1个。1993年,无Ⅰ类水质水库,有II类3座、Ⅲ 类4座、Ⅳ 类3座,水质有所下降;河道Ⅲ 类4
            个,Ⅳ类6个,Ⅴ类1个。2000年,对全市22个地面水监测断面进行监测,达到Ⅱ类水质占27.3%,Ⅲ类水质占
            9.1%,Ⅳ类水质占27.3%,另有13.6%的断面水质劣于Ⅴ类,污染或影响地面水水质的主要指标为石油类、高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