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7 - 舟山市志(1989—2005)中卷
P. 517
年4月,划定沈家门港区危险品船舶锚地及危险品船舶作业区水域范围。是年10月21日,公布《舟山海区交
通管制区》;2月,浙江海事局对外公布舟山海区内97条公共航路、25个锚地。2005年,舟山海事机构对辖区
1
558座客货运码头、19艘沉船、9座桥梁、93条架空线、88条海底管线等通航环境要素开展调查,为全面实施
辖区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监控打下基础。
水上事故搜救调处 1989年前,海上事故和险情救助力量较弱,水上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对事故进
行调查处理。1990年,调处海事57起。1996年4月19日凌晨,在嵊泗大洋水域发生沉船事故,水上安全监管部
门开始整顿洋山装运石料船舶。是年,指挥搜救4次,直接投入抢险救助5次。2000年以后,舟山海区船舶密
度增加,外地船舶进入或路过舟山海区发生事故增多,海上搜救工作趋于频繁。2000年11月,明确舟山海区
海上应急救助机构和职责、救助工作程序、通信联系等,初步建立区域性社会应急反应体系。2001年,舟山
海事局制定并实施《舟山海区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舟山海区管制区》和《舟山海事局三防应急预案》。2002
年11月14日,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挂牌成立,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设在舟山海事局,整合全市海上搜救力量,
对海上事故、险情救助的指挥、协调实行集中管理。是年,成功组织“珠峰山”轮触礁、“浙普渔油98号”轮
沉船污染、“ACCORD”轮触礁等重大事故搜救。2003年2月1日,开通“12395”遇险报警电话。是年7月,
实施《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试行)》和《舟山市海上搜救险情应急反应预案(试
行)》,明确《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工作职责》《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和《舟山市海上搜
救中心办公室工作职责》。2004年,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推行首席海事调查官负责制。是年,“浙岱渔02220”
在朱家尖以东水域发生事故,12名船员下落不明,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指挥协调有关搜救和专业救助单位,
出动13艘船舶,首次调用3架飞机搜寻。2005年4月28日,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在舟山马峙锚地举行首次海上
搜救综合演习。是年,建立舟山辖区由42艘社会应急待命船舶组成的海上搜救队伍。5月25—8日,首次举办
2
海上搜救协调员培训。7月22日,舟山海事局建立起安全信息预警制度,利用手机短消息群呼功能发布安全信
息。8月,制定完善《舟山海事局辖区防台预案》,明确三级预警具体标准。8月5日,舟山海域遭受第9号“麦
莎”台风袭击,马峙锚地避台风的舟山扬帆集团3艘在建无动力集装箱船相继走锚碰撞,船上84名人员被困,
海上搜救中心指挥、协调“德翔”“东海救196”等船艇经过12小时紧急处置,船上人员安全转移上岸。是年,
编制《舟山市海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军、地应急反应联动机制,海上搜救工作被纳入制度化、程
序化轨道。2005年,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接、处海上险情报警212起,组织海上搜救行动101次,获救船舶70
艘次,获救人员1052名。
季节性安全管理和专项整治 1989年前,水上安全监管部门每年开展季节性安全专项检查。1993年,
组织“四省一市安全大检查”、雾季安全检查、安全生产周等活动。后逐渐制度化,结合舟山实际和重大节
日客流高峰,每年重点做好春运、“五一”、国庆、雾季、台风期和冬季大风期间水上安全工作,制止、打击
各类水上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1996年,组织4次以“三客一危”船舶(客船、客滚船、渡船和危险货物运输
船)为重点的综合性大检查,其中3月21日—4月1日,对全市范围内客运航道环境等进行安全综合检查。1999
年8月17—6日,舟山水上安全监管部门参加全国首次统一的“’99联合行动”,对到达舟山港500总吨以下小
2
型船舶的有关证书及标志、无证船和非法从事营运的渔运船舶进行为期10天的联合检查。是年11月下旬—12
月上旬,在全市范围内采取定点检查与航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打击无证运输船舶冬季联合行动。年底,交